2021年入伏是几月几号?

入伏,是汉族传统习俗,亦称“交伏”。即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按照干支历法进行计算,每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期间。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2021年的夏至是在6月21日,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7月11日,因此2021年的入伏时间为:
初伏:2021年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2021年7月21日-8月9日
末伏:2021年8月10日-8月20日
入伏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各地高温天气频繁,酷暑难耐。所以,在入伏期间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避免中暑。
兴趣推荐
-
今年夏天又40度了,但我一点也不想出去玩
2年前: 夏天是一个炎热且漫长的季节,尤其是在今年,气温更是高达40度。对于很多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但对于我来说,我一点也不想出去玩。
-
骄阳似火: жаркое солнце
2年前: 骄阳似火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形容天气非常炎热。当骄阳似火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感到闷热难耐,甚至中暑。
-
苦尽夏来,热浪袭人
2年前: 每逢夏天,热浪滚滚,酷暑难耐,这种天气让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是,只要我们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就可以安然度过夏季。
-
小暑节气:盛夏登场,清凉纳福
2年前: 小暑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盛夏的正式开启,炎热的天气也愈发明显。在这个节气里,人们会用各种方式来迎接盛夏的到来,比如吃消暑的食物,参加户外活动,以及举办各种传统的风俗活动。
-
中国四大火炉,谁最火?
2年前: 中国四大火炉,分别是重庆、武汉、南京和杭州。它们以炎热的气候和酷暑而闻名,每年夏天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避暑。
-
冬至饺子夏至面:传承美味,品味传统
2年前: 冬至饺子、夏至面,一句简单的话,背后蕴藏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层家的味道。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也是一名文化探索者,这句俗语一直在我心中引起探究的涟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美食文化之旅,共同品味传统的美味与文化之深情。
-
三伏天是怎么算出来的?三伏天为什么这么热?
2年前: 炎炎夏日,三伏天的到来让人们饱受酷暑的煎熬。那么,三伏天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为什么三伏天会这么热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三伏天那些事儿。
-
走过中国四大火炉,你怕不怕热?
2年前: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特别是对于身处“中国四大火炉”的城市而言,更是难熬。这些城市以其极其炎热的气候而闻名,在这里,夏天仿佛是一个无休止的噩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过这四大火炉城市,看看它们是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夏季的。
-
出梅——告别梅雨季,迎接骄阳似火
2年前: 出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表示着梅雨季节的结束。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以示对美好夏日的到来表示喜悦。
-
入伏是什么意思?躲得过热浪躲不过入伏!
2年前: 炎炎夏日,你是否会突然感觉到又热又困?这可能是因为已经入伏了。入伏是人们根据气候变化划分的夏季节气,反映出特定地区的气温、物候等方面的情况。那么,入伏是什么意思呢?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让我来给你解答一下吧。
-
数伏从哪一天开始2020
2年前: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是夏季中最炎热的时期,也是中医学的养生关键期。那么,2020年数伏从哪一天开始呢?
-
幼儿夏季保健知识知多少?
2年前: 夏天来了,天气炎热,幼儿抵抗力弱,容易生病。因此,做好幼儿夏季保健工作非常重要。
-
清凉一夏,防暑有妙招
2年前: 炎炎夏日,高温酷暑,如何防暑降温,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掌握一些防暑小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安然度过夏季。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防暑小妙招,让你清凉一夏。
-
夏天来了,您知道哪些解暑方法吗?
2年前: 夏天酷暑难耐,身体容易疲惫乏力抵抗力下降,如何在这个季节健健康康地度过呢? 快来学习一些夏季养生小妙招,让我们一起愉快地 度过这个夏天吧!
-
怕热的美女攻略:夏季防暑降温指南
2年前: 夏天已经来了,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酷暑无疑是一场考验。高温会让人感到烦躁、疲惫,甚至影响身心健康。那么,怕热的美女们该如何在夏季防暑降温,保持清爽舒适呢?本文将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
藿香正气水:从古方到现代防暑良药
2年前: 藿香正气水,一款家喻户晓的防暑良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起源于古老的中医方剂,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成为夏季必备的防暑利器。
-
热死我了!太热了怎么办?
2年前: 炎炎夏日,高温酷暑,热浪袭人,让人苦不堪言。如何应对高温天气,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
闷热的拼音
2年前: 闷热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也是大家非常不喜欢的一种感觉,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闷热的拼音。
-
大暑养生有妙招,健康安稳度酷暑
2年前: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酷暑难耐,人们很容易中暑或患上其他疾病。因此,在大暑期间,一定要注意养生,才能安稳度过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