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连花清瘟的“大考”:一场4000人新冠临床研究的台前幕后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药圈也一样。当中医界的“老网红”连花清瘟,决定不再满足于“多喝热水”式的民间口碑,而是要穿上白大褂,走进现代科学的“考场”,面对一场涉及近4000名受试者的超大规模临床研究时,这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了。这背后,既有传统中医药谋求国际认可的雄心,也牵动着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心跳,更是一场关乎我们每个人科学认知和文化自信的公开课。来,搬好小板凳,我们一起聊聊这场非同寻常的“大考”。
连花清瘟的“大考”:一场4000人新冠临床研究的台前幕后

## 一、为什么要“自讨苦吃”搞研究?

你可能会好奇,连花清瘟在国内不是已经家喻户晓,甚至一度成为居家必备的“安心包”成员了吗?为什么还要斥巨资、花大力气去搞一个听起来就无比复杂的临床研究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为了拿到一张“国际通用”的科学文凭。

在疫情期间,连花清瘟在国内被广泛使用,其疗效也得到了官方诊疗方案的认可。但在国际舞台上,情况就不同了。现代医学,尤其是西方医学界,奉行的是一套叫做“循证医学”的黄金标准。通俗点说,就是“别跟我讲经验,别跟我谈感觉,拿出数据来”。你得通过大规模、随机、双盲、有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用冷冰冰的统计数据证明你的药确实有效,而且安全。

所以,尽管连花清瘟手握一堆国内的“荣誉证书”,但想走出国门,被全球主流医学界接受,就必须参加这场由现代科学制定的“高考”。启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就是它递交的“准考证”申请。这不仅是为了证明“我能行”,更是整个中医药产业试图与世界对话、谋求现代化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

## 二、4000人的“考场”长什么样?

一场4000人规模的临床研究,可不是找4000个人发药那么简单,它的复杂程度堪比一部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流程。

首先,得有“剧本”,也就是研究方案。科学家们需要精确地设计好:研究对象是谁?(比如,是轻症患者,还是密切接触者?)怎么分组?(一组吃连花清瘟,另一组吃什么?)观察哪些指标?(是看退烧时间,还是看核酸转阴率?)每一个细节都得反复推敲,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其次,是“海选演员”——招募受试者。这4000人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中心招募,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同时,为了排除干扰,还得设立严格的入选和排除标准。

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分组考试”。在最严格的“双盲”试验中,会把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真药,另一组服用“安慰剂”(一种外形、味道和真药一模一样但没有有效成分的“假药”)。“双盲”的意思是,不仅病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真药还是假药,连发药的医生和研究人员也不知道。这就像一场终极“盲品”,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心理作用(也就是安慰剂效应)和研究者的主观偏见。

当然,后来我们看到的实际落地的某些大型研究(比如一项针对密接预防的研究),采用的是“开放标签”设计,也就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这虽然严谨性稍逊于双盲,但执行起来更容易,也是一种被认可的研究方法。

整个过程耗资巨大,动辄上亿,而且周期漫长。可以说,这是一场用真金白银和科学精神堆砌起来的“豪赌”。

## 三、这场“大考”的成绩单和争议

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考试,结果如何呢?

相关的研究成果后来也陆续发表了。例如,一项在2022年发表的、针对近3000名新冠肺炎密接者的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服用连花清瘟的组别,其阳性感染率和出现症状的比例,相比对照组有统计学上的降低。

这张“成绩单”一公布,立刻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

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医药在现代医学舞台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是用国际通用的科学语言证明了自身价值的里程碑。你看,数据摆在这里,连花清瘟在预防感染和降低症状方面确实起作用了!这直接拉动了其生产公司——以岭药业的股价,也提振了整个中医药行业的信心。

而另一些声音则指出,研究存在局限性。比如,试验是“开放标签”而非“双盲”,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客观性;研究的终点指标(比如预防症状)是否是临床上最重要的指标,也值得商榷。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有参考价值的结果,远未到“一锤定音”的程度。

其实,这恰恰是科学的魅力所在。科学不是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提出证据、接受质疑、持续验证的动态过程。连花清瘟启动大规模临床研究,其最大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得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标准答案”,而在于它勇敢地走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循证医学之路。它用行动表明,传统智慧也愿意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阅和洗礼。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

标签:连花清瘟,临床研究,循证医学,中医药现代化,以岭药业,新冠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