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拯救了世界银行,却没保住自己饭碗的苏格兰男人:戈登·布朗

第一幕:史上最强“备胎”与“铁腕财相”
在聊布朗的首相生涯前,我们得先说说他长达十年的“财政大臣”岁月。在英国政坛,财政大臣是仅次于首相的二号人物。从1997年到2007年,托尼·布莱尔是那个在台前光芒四射的摇滚主唱,而戈登·布朗就是那个在幕后掌控着整个乐队节奏和财务的、冷静的贝斯手兼制作人。
据说,他和布莱尔有个著名的“格兰尼塔协议”(Granita Pact),相传两人在一家叫格兰尼塔的餐厅里约定,布莱尔先当首相,干两届就“禅让”给布朗。当然,这个约定的具体内容众说纷纭,但它完美地概括了布朗的处境:永远的“准继承人”。
不过,这位“备胎”可没闲着。一上任,布朗就干了件大事:赋予英格兰银行(英国的央行)独立制定利率的权力。这相当于把球队的财政大权从教练(政府)手里交给了独立的会计师。这个举动在当时看来是神来之臂,为英国带来了长达十年的稳定低通胀时期。他主导的公共服务开支大幅增长,特别是对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和教育的投入,让他赢得了“用苏格兰人的审慎,办社会主义的事”的评价。当然,他也有被后世诟病的操作,比如在世纪之交以极低的价格抛售了英国近一半的黄金储备,这笔交易至今仍让金融界的“黄金信徒”们捶胸顿足。
第二幕:梦想成真,噩梦也随之而来
2007年,布莱尔终于兑现了(被拖延的)承诺,布朗兵不血刃地接任了工党领袖和英国首相,实现了他一生的政治抱负。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刚刚坐稳唐宁街10号的椅子,还没来得及享受权力带来的喜悦,一场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演变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就在全世界的银行家们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各国政府犹豫不决时,这位平日里看起来有些沉闷的经济学博士展现出了惊人的决断力。他果断采取行动,率先对英国的银行进行大规模国有化注资,稳住了即将崩溃的金融系统。他的方案随后被美国和欧洲各国纷纷效仿。一时间,那个不善言辞的苏格兰人成了“拯救世界银行体系的男人”。可以说,在全球金融危机最黑暗的时刻,布朗是那个手持火把,为世界指出一条求生之路的人。
第三幕:英雄的落幕与“偏执的女人”
尽管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但布朗在国内的处境却日益艰难。救市的代价是英国政府背上了如山般的债务,经济衰退和失业率攀升让民众怨声载道。更要命的是,布朗的个人风格与媒体时代格格不入。他不像布莱尔那样善于沟通,面对镜头时那标志性的、略显僵硬的微笑常常成为媒体调侃的对象。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发生在2010年大选期间。布朗在一次走访中,被一位名叫吉莉安·达菲的女士质问了移民等敏感问题。交流结束后,布朗回到车里,却忘了摘下胸前的麦克风。于是,全英国的记者都清晰地听到他对助手抱怨那个女士是“一个偏执的女人”(a bigoted woman)。这段“麦克风门”事件(Bigotgate)被无限放大,成了他脱离群众、为人傲慢的铁证,给他的选情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最终,工党在2010年大选中失利,结束了长达13年的执政。布朗黯然辞职,他拯救了世界经济,却输掉了一场选举,没能保住自己的工作。这个结局,充满了浓浓的莎士比亚式悲剧色彩。他是一位在和平时期可能略显乏味的管理者,却是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只是英雄的任期太短,短到来不及让人们记住他的功绩,只留下了他笨拙的微笑和那句无心之失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