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解密“举案齐眉”:那个被举起的“案”到底是个啥?

说起“举案齐眉”,我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幅恩爱夫妻、相敬如宾的温馨画面。这画面里,妻子温柔地为丈夫送上饭菜,丈夫则满怀感激地接过。可是,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举”是举起来,“齐眉”是跟眉毛平齐,但中间那个关键的“案”字,到底是个什么物件?难道是让我们把家里的书桌或者办公桌举到眉毛那么高?别急,今天我就带你穿越回汉代,一探究竟,看看这个“案”的真实身份,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哦!
解密“举案齐眉”:那个被举起的“案”到底是个啥?

## 一、“案”不是你想的那个“案”!

首先,我们得做一个排除法。当我第一次听到“举案齐眉”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书案”或者“案件”。这其实是现代汉语给我们开的一个小玩笑。让我们来做个情景模拟:

假如“案”指的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书桌或办公桌,那画面可就有点惊悚了。想象一下,一位女士吭哧吭哧地把一张至少几十斤重的实木大桌子,连同上面的饭菜,颤颤巍巍地举到丈夫眼前……这考验的恐怕不是夫妻感情,而是妻子的核心力量和丈夫的心理承受能力。丈夫看到的可能不是爱意,而是生命危险,心里想的大概是:“亲爱的,你慢慢放,千万别手滑!”

所以,很明显,“案”绝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沉重笨拙的桌子。它的真实身份,远比这要轻巧和雅致。

## 二、“案”的真面目:一个带腿儿的托盘

揭晓答案的时刻到了!在“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里,“案”的真实身份是——一种有脚的托盘,学名叫“食案”(shí àn)

这种“食案”是古代,特别是汉代人吃饭时使用的一种家具。由于那时候的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就是坐在铺在地上的席子上),所以餐具也得与之配套。这个“食案”通常是木制的,长方形,底下有四个矮矮的短腿,刚好可以稳稳地放在席子上。人们把饭菜碗碟摆在案上,然后进食,既干净又方便。

它的尺寸和重量都非常“友好”,一个成年女性完全可以轻松端起。所以,成语里描述的场景就合理了:妻子孟光端着放好饭菜的食案,为了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恭恭敬敬地将它举到与自己眉毛平齐的高度,然后请丈夫用餐。

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传》,原文是:“(孟光)为鸿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孟光连头都不敢抬起来直视丈夫,只是把食案举到眉毛的高度,以示崇敬。这不仅是礼貌,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尊重,把丈夫当作最尊贵的客人来对待。

## 三、一个“案”字,一部变迁史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托盘”,后来就演变成了“桌子”“案件”和“方案”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汉字的魅力了。“案”字的本义,就是带腿的托盘。后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开始坐得更高了(出现了椅子和高脚桌),“案”的形态也随之变大、变高,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书案”“画案”等,也就是桌子的一种。

当“案”作为一种摆放文书、处理公务的平台后,它的意义就进一步被引申了。放在“案”上的待处理文件,就成了“案件”;在“案”上策划出的计划,就成了“方案”;记录在“案”上的资料,就成了“档案”。

你看,从一个具体的食具,到一个通用的家具,再到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小小的“案”字,就这样走过几千年的时光,它的背后,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乃至思维方式的变迁史。

## 四、今天的我们,如何“举案齐眉”?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彻底明白了“案”的真实含义。当然,我们今天不必再真的去举托盘了。毕竟,在餐桌上吃饭的我们,如果突然把盘子举到眉毛高,对方可能会一脸困惑地问你:“菜里有虫子吗?”

“举案齐眉”流传至今,它所承载的早已不是那个具体的动作,而是一种精神内核: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彼此珍视。

在今天,你的“举案齐眉”可能是在对方疲惫时递上的一杯热茶,是在对方分享喜悦时专注的倾听,是在意见不合时心平气和的沟通,更是把对方真正放在心上,视若珍宝的那份心意。所以说,器物会变,形式会变,但那份“齐眉”高度的尊重与爱意,是任何时代最美好的婚姻哲学。

标签:举案齐眉,案,食案,梁鸿,孟光,后汉书,成语故事,夫妻相敬如宾,汉字演变

兴趣推荐

  • 孙龙摔倒,恍然大悟

    3年前: 孙龙摔倒,是一则著名的成语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傲自满,迟早会吃亏。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 一撇一竖一点:写尽华夏文明的精髓

    3年前: 一撇一竖一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它们是汉字的基础,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一撇一竖一点背后的故事。

  • 成语故事:交头接耳

    3年前: “交头接耳”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故事的主角是刘邦和韩信,他们两人之间的窃窃私语,为成语“交头接耳”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故事,从成语的起源中探寻智慧。

  • 沽名钓誉:美名与实情的背离

    2年前: 沽名钓誉的成语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这个典故也让很多朋友认识了“钓鱼翁”这个角色,虽然这个“钓鱼翁”并非人格高尚的柳宗元笔下的那位,但也算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钓鱼翁”。沽名钓誉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屡见不鲜,下面就一起来从这个典故和生活中其他例子了解沽名钓誉是什么意思吧。

  • 成语故事之蹊田夺牛

    2年前: “蹊田夺牛”这个成语,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成语要是从字面上理解的话,可能会以为是一块田地上的牛被别人抢占了。其实并不是,这是要比这深远得多的一个含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 煮豆燃萁的主人公是谁?

    2年前: 煮豆燃萁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它出自《晋书·王戎传》,讲述了王戎用煮豆的余烬烧萁豆,结果引火烧身的故事。那么,煮豆燃萁的主人公是谁呢?

  • 指鹿为马的历史人物:一个荒诞的成语故事

    2年前: “指鹿为马”是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个成语源自于秦朝末年赵高的故事。赵高为了讨好秦二世胡亥,竟然指着一只鹿说它是马。秦二世胡亥也跟着说它是马。满朝大臣都噤若寒蝉,无人敢说它是一只鹿。

  • 汉字的历史长河: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

    2年前: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兴衰荣辱。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汉字的历史长河,探寻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 成语小秀才答案:百战百胜,攻无不克

    2年前: 成语小秀才是一款风靡全国的益智游戏,它集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于一体,深受广大玩家的喜爱。在游戏中,玩家需要通过回答成语题目来闯关,题目涉及范围广、难度大,非常考验玩家的成语功底。今天,我就为大家带来了成语小秀才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轻松通关,成为成语小秀才!

  • 100个动物成语,妙语连珠,趣味横生!

    2年前: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动物成语百科全书,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100个生动有趣的动物成语,让您在日常交流中妙语连珠,趣味横生!

  • 语文书与成长

    2年前: 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成长的见证。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既有经典的古诗文,也有现代的散文和小说,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了汉语的魅力,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 以图解谜,探寻汉字智慧——“看图猜成语”答案揭晓

    2年前: “看图猜成语”是一种趣味十足的语言游戏,它不仅考验人们的成语知识,也考验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有趣的“看图猜成语”题目,看看你能猜出几个吧!

  • 人字加一笔变15个字

    2年前: “人”是一个象形字,最早的字形像一个人直立行走的样子。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人”字逐渐增加了许多笔画,也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汉字。而我们接下来就要一起探索,人字加一笔可以变成哪些字。

  • 象的部首:一探中文之谜

    2年前: 作为中文中最庞大最神秘的象形文字之一,“象”字的部首一直让无数语言学家和汉字爱好者着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象形文字的迷宫,解密“象”字部首的奥秘!

  • 螃蟹,读音一点都不“蟹”

    1年前: 螃蟹,一个美食界的明星,也是一种令人生畏的海鲜。然而,你知道吗?螃蟹的拼音读音和它的外形反差萌十足!一起来揭秘它的"另类"读法吧!

  • 囧字的数码演变:冂凵720

    1年前: 在数字时代,文字表达变得多样化,其中一些演变令人哭笑不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汉字“囧”的数码演变,从冂凵到720,它经历了怎样的进化?

  • 识优优:优的拼音演变趣谈

    1年前: 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有趣的字——“优”。从“意”到“优”,它的拼音变化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 主的偏旁:揭秘汉字中的神秘符号

    1年前: 汉字博大精深,偏旁部首更是暗藏玄机。今天,我们就来探秘“主”字的偏旁,了解它的演变、意义和趣事。

  • 汉字探秘:揭秘浊字的百变人生

    1年前: 汉字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今天,让我们走近“浊”字,探寻它的前世今生,揭开它背后的故事。

  • 走进形声字的世界:汉字王国里的有声有色

    1年前: 形声字,就像汉字王国里的一个个小精灵,它们用声音和形体共同演绎着汉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踏入这奇妙的形声字世界,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