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晚会“劝退”实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年度期待?

每当临近年底,我总会习惯性地翻看各家卫视的跨年晚会节目预告。曾经,这是一种带着仪式感的期待,期待看到偶像的精彩表演,期待那些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期待与家人朋友一同在欢乐中倒数。可如今,这种期待却常常在节目开播不到半小时后,就演变成了“啊,又来了”、“这不就是去年的翻版吗?”的审美疲劳,甚至让我忍不住拿起遥控器。
首先,审美疲劳与“罐头化”的节目模式是劝退观众的“头号杀手”。不得不承认,近年来各台晚会的节目设计越来越趋同。无论是阵容强大的明星堆砌,还是那些大同小异的歌舞串烧,抑或是强行煽情的主题VCR,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流水线”作业感。明星们往往是匆匆登场,对口型表演一首热门歌曲,然后又匆匆离去,仿佛只是来打个卡。那种发自内心的投入和现场感,似乎被精确的排练和高额的演出费冲淡了。当我们看到熟悉的明星在不同晚会上唱着同一首歌曲,甚至穿着类似的服装时,那种新鲜感和惊喜感自然荡然无存。
其次,“流量至上”的魔咒也让内容变得单薄空洞。为了抢占收视率和网络热度,各大晚会仿佛进入了一场“流量明星军备竞赛”。谁红请谁,谁有热度谁上,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有些明星的唱跳能力与他们的流量并不匹配,导致舞台呈现效果大打折扣。有些节目为了强行安排当红偶像出场,甚至会出现一些逻辑不通、表演生硬的“拼盘”式演出。更重要的是,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晚会似乎忘记了其作为一台综合性晚会的初衷——为观众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艺术享受。那些真正具有艺术价值、能够引发深思的节目,反而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不断重复的“流量密码”。
再者,过度炫技与情感缺失形成的反差也让人感到一丝遗憾。现在的跨年晚会,舞台舞美和科技运用无疑是世界级的。裸眼3D、AR、全息投影……各种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每次都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然而,当我看到一个又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特效,却发现歌手的歌声被修饰得毫无灵魂,或者小品段子尴尬到让人脚趾抓地时,这种科技的华丽反而衬托出了内容本身的苍白。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当技术喧宾夺主,而情感与故事的连接缺失时,再炫酷的舞台也只是一场冰冷的视觉冲击,难以真正打动人心。
最后,观众需求的变化与商业化侵蚀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如今的年轻一代观众,拥有更广泛的娱乐选择,从短视频到各类直播,从线上剧本杀到虚拟演唱会,他们的娱乐方式更加碎片化、个性化。传统的电视晚会形式,很难再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求。同时,晚会中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从主持人口播到背景板露出,甚至某些节目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商业目的,这无疑也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让原本的艺术享受蒙上了一层铜臭味。
或许,跨年晚会是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重拾其作为年度盛典的魅力了。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流量焦虑”,多一些精品内容;少一些“表面功夫”,多一些情感共鸣。毕竟,我们期待的不是一场明星走秀,而是一份能在年末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带着美好祝愿迎接新年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