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核按钮旁,指尖上的世界波澜不惊?
说到2013年4月2日,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恐怕就是当时国际新闻头条上的那个“重磅炸弹”了——朝鲜宣布将重启宁边核设施的反应堆,并发出了一系列听起来就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狠话”。什么“无情打击”、“战时状态”……核按钮这个词,总是自带一种令人绷紧神经的魔力,让整个国际社会都为之一颤。各国政府、专家学者、媒体记者,都在严阵以待,分析着局势,猜测着下一步的走向。那一天,世界地图上的某个点,在那一刻仿佛被放大,占据了全球新闻的头条。
但你有没有发现,即便是在这样的“紧张时刻”,我们的生活节奏并没有完全被打乱?因为2013年,已经是一个“指尖上的世界”了。智能手机不再是新鲜玩意儿,它几乎成了我们身体的延伸。微博、微信(那时候微信正值野蛮生长,语音消息刷爆朋友圈)、Facebook、Twitter……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正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着这些国际新闻,也传播着人们的担忧、吐槽,甚至是对“这周末去哪儿玩”的讨论。一条关于核设施重启的严肃新闻,可能紧跟着就是一条朋友分享的萌宠视频,或者某个明星的八卦,这种信息流的混搭,在数字时代已经成了我们的日常。
我记得当时身边不少朋友,可能一手刷着朝鲜半岛局势的最新进展,另一手还在玩着《神庙逃亡》或者《愤怒的小鸟》,或者研究着刚刚发布的哪款新手机(比如三星Galaxy S4在3月刚刚亮相,苹果iPhone 5s也在摩拳擦掌)。科技的发展,让信息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即时,但也让信息过载成为常态。严肃的国际政治,和猫咪的萌照、朋友的午餐分享,可能就在同一个信息流里出现,构成我们日常的“信息大餐”。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了,对信息的消费习惯也变了,我们似乎变得更能“消化”各种类型的消息,无论其轻重缓急。
所以,2013年4月2日,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朝鲜半岛的一次“刷存在感”,更是数字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一个缩影。它让我看到,即便世界风起云涌,我们依然能通过那块小小的屏幕,一边感受着远方的波澜,一边又被身边的琐碎和乐趣包围。这也许就是“波澜不惊”的另一种解读吧——我们身处信息洪流,对世界的感知变得既宏大又微观,既紧张又从容。那一天,世界并没有停止转动,而我们则在屏幕前,或忧心忡忡,或淡定自若,共同谱写着数字时代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