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式功夫喜剧的炼成:成龙电影奇迹背后的秘密
小时候看成龙的电影,那简直是过年!情节热闹,打斗精彩,最关键的是,笑点密集!那时候就觉得,成龙的功夫跟李连杰他们不太一样,他的功夫里带着一股子“玩闹”劲儿。
这种“玩闹”劲儿,其实就是成龙电影的核心——功夫喜剧。你想想,哪个动作明星会在打斗的时候,顺手抄起梯子、椅子、衣服架子当武器?哪个动作明星会一边被打得鼻青脸肿,一边还做出夸张的表情?只有成龙!他把京剧武生的身段、杂耍的技巧,完美地融入到电影动作里,让打斗变得既刺激又好玩。
当然,光有“玩闹”劲儿还不够,成龙的电影奇迹,还得归功于他的敬业精神。大家都知道,成龙拍戏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那些高难度的动作,那些危险的镜头,他几乎都是亲自上阵。听说当年拍《警察故事》的时候,他从商场顶楼跳下来,直接摔断了好几根肋骨。这种不怕死的精神,也感动了不少观众。
除了动作和喜剧,成龙电影里还有一种浓浓的“港味儿”。 他的电影,总是能把香港的市井生活、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A计划》里的水警、《警察故事》里的警察,这些角色都充满了人情味儿,让人觉得特别真实。
而且,成龙的电影也一直在创新。早期的功夫片,可能更多的是展现个人英雄主义。但后来的成龙电影,开始关注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我是谁》里的失忆症,《新宿事件》里的黑帮生活。这种题材上的转变,也让成龙的电影更具深度和思考性。
当然,成龙电影也并非完美无缺。有时候剧情可能比较简单,人物塑造也比较脸谱化。但瑕不掩瑜,成龙用他的努力和才华,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动作喜剧电影,也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电影奇迹”。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在他的电影里找到快乐和感动。所以,我觉着,成龙电影的成功,是功夫、喜剧、敬业和港味儿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