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因为有你》:一声朗诵,如何成为抗疫记忆的时代回响?

如果说每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一首主题曲,那么在2020年初那段全民抗疫的日子里,萦绕在我们耳边的,除了窗外救护车的鸣笛,恐怕就是各种版本的抗疫朗诵了。其中,《因为有你》这个主题,就像一个温暖的符号,被无数人以声音的形式传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春天,聊一聊这股席卷网络的“朗诵热”,以及它背后承载的集体情感。
《因为有你》:一声朗诵,如何成为抗疫记忆的时代回响?

## 一、憋坏了的我们,为什么迷上了朗诵?

想象一下,一夜之间,热闹的街道空了,我们都被“封印”在了家里。当刷剧、做凉皮、数地板砖这些活动都失去新鲜感后,一种巨大的、需要被表达和连接的情感能量开始在每个人心中积蓄。这时,一种古老而又简单的艺术形式——朗诵,借着互联网的东风,C位出道了。

为什么是朗诵?我的看法是,它的门槛实在是太亲民了!你不需要专业的摄像机,不需要华丽的舞台,甚至不需要一张没有睡意的脸。一部手机,一个还算安静的角落,再加上一颗“想说点什么”的心,就足以完成一次创作。对于当时“线下技能”被锁死的我们来说,朗诵简直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的情感出口。它就像一个情绪的扩音器,把我们对外界的担忧、对一线人员的敬意、对春天的渴望,统统放大,然后传递出去。

## 二、《因为有你》到底在说些什么?

虽然名为《因为有你》的朗诵稿有千百个版本,但它们的精神内核却出奇地一致。它们就像一封封没有署名、却写给所有人的情书。

这个“你”,是谁?

  • 是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 “你”是摘下口罩后那张满是压痕的脸,是防护服里湿透了的背影,是“我报名”“我先上”的铮铮誓言。朗诵者们用最饱满的情感,描绘着这些逆行者的形象,让我们在感动之余,也获得了巨大的安全感。
  • 是默默坚守的普通人。 “你”是寒风中守在小区门口的社区工作者,是奔波在空旷街道上的快递小哥,是加班加点生产口罩的工厂工人,甚至,也是每一个听从指挥、安安静静待在家里的我们自己。这个“你”,无名无姓,却无处不在。
  • 是我们共同的信念与希望。 “你”是对“春天终会到来”的期盼,是对“万众一心”的坚信。这些朗诵作品往往不是悲情的,而是充满力量的。它像一剂“心灵鸡汤”,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虽然不能治愈身体的疾病,但确实能温暖人心,给人以前行的勇气。
  • 可以说,《因为有你》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一场集体创作。它用诗意的语言,将个体的感动汇聚成时代的强音,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是孤岛,我们正和无数个“你”并肩作战。

    ## 三、从朋友圈到大舞台:一场声音的接力赛

    《因为有你》这类朗诵的传播路径,堪称网络时代的典范。它始于个体,兴于圈层,最终破圈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最初,可能只是某个学生在家录制的一段作业,发在了班级群里;或是一位文艺爱好者有感而发,分享到了朋友圈。但很快,这种充满真情实感的表达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涟漪。学校、社区、单位纷纷组织起线上的朗诵比赛和展演,各大媒体平台也开始征集、展播优秀作品。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版本:稚嫩的童声版、慷慨激昂的青年版、沉稳深情的中年版……大家用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背景音乐,甚至不同的演绎方式,参与到这场声音的接力中。这不仅仅是艺术的传递,更是一种“报平安”和“互相打气”的社交仪式。在那个物理空间被隔断的日子里,声音成了连接彼此最温暖的桥梁。

    ## 四、喧嚣过后,它留下了什么?

    如今,当我们再次听到那些熟悉的旋律和文字,或许会觉得有些“不合时宜”的慷慨激昂。有人可能会批评它们过于煽情、语言同质化。

    这当然是事实。作为一种应时而生的“情绪艺术”,它必然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某种程度的“样板化”。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它在特定时期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危机面前的团结与温情;它是一颗时间胶囊,封存了那段日子里最真实的集体记忆和情感。

    下一次,当你偶然在网络深处翻到一段略显粗糙的《因为有你》朗诵视频时,不妨点开听一听。那里面,不仅有历史的回响,可能也藏着一个曾经为之动容的、坚强的自己。

    标签:抗疫朗诵,因为有你,集体记忆,网络艺术,情感表达,社交媒体,时代精神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