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最后一年交公粮是哪一年?

公粮,是指农民交纳给国家的粮食。在我国,公粮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公粮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公粮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么,最后一年交公粮是哪一年呢?
最后一年交公粮是哪一年?

最后一年交公粮是2005年。2005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的通知》,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至此,公粮制度在中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公粮制度的退出,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农业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实行公粮制度,以保障粮食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公粮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公粮制度的退出,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农民再也不用交公粮了,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生产的粮食,提高收入水平。同时,公粮制度的退出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公粮制度的退出,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胜利。

标签:公粮制度,农业特产税,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兴趣推荐

  • RGE:提高认识,消灭浪费

    2年前: RGE,即“减少食物浪费、提高食物价值、利用食物作物”的简称。它倡导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减少食物浪费,提高食物价值,并鼓励农民利用食物作物来生产更多食物。

  • 袁隆平夫人口罩上的话让人泪目

    2年前: 袁隆平爷爷曾亲笔在口罩上写下的“世上有人饿肚子,吾心不安”9个大字,令人泪目,激起万千共鸣。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 嫦娥五号太空稻移栽,引领太空种植新时代

    2年前: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不断进步,我们不仅踏上了月球,还成功将稻种送上了太空。本篇文章将带你领略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突破——嫦娥五号太空稻移栽,看看这前沿科学项目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对人类太空探索和粮食安全产生了哪些影响。

  •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2年前: 爱惜粮食,人人都做到,我们不但是节约了粮食,还为国家减轻了负担,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

  • 侯德榜:给农民带来福音的“杂交稻之父”

    2年前: 侯德榜,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杂交稻之父。他一生致力于杂交稻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 袁隆平的儿子——袁定江:继承父亲之志,助力粮食安全

    2年前: 袁隆平的儿子袁定江,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致力于农业科研事业,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 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

    2年前: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院士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去世,是我国农业界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损失。让我们一起缅怀袁隆平院士,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世界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 ST26i:一颗照亮未来的农业科技新星

    2年前: ST26i,一种新型的超级稻,正在中国的大地上悄然兴起。这种水稻不仅产量高、抗病性强,而且还能在盐碱地和干旱地区正常生长。ST26i的出现,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 秋收冬藏的奥秘——秋收后的丰富宝藏

    2年前: 秋收冬藏,是自古以来人们遵循的传统农事活动。每到秋天,农民们都会辛勤收割、储藏粮食,为冬季的到来做好准备。那么,秋收冬藏的冬藏开始于什么时候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吧!

  • 耕地红线:守护住我国的“命脉”

    2年前: 耕地红线,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语,但它对于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耕地红线,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保护我国耕地资源不被侵占的基本国策。

  • 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

    1年前: 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是指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从农民手中依法流转到其他组织或个人,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