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王长荣:京剧舞台上的“开心果”与丑行大师

提起京剧,你脑海里浮现的或许是扮相俊美的生角,或是嗓音嘹亮的旦角,再不然就是威风凛凛的花脸。但今天,咱们聊聊一个特别的行当——丑行,以及这个行当里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王长荣。你可别以为“丑”就是长得难看、插科打诨那么简单,在王长荣的演绎下,这鼻梁上的一块“豆腐干”(丑角的标志性脸谱),能描画出人间百态,能点亮整台大戏的灵魂。
王长荣:京剧舞台上的“开心果”与丑行大师

“丑”角,其实一点也不丑

首先,得给丑行正个名。京剧里的“丑”,跟我们今天说的“颜值”可不是一回事。它的核心不在于外貌的丑陋,而在于角色的机智、诙谐、乐观,有时也代表着小人物的狡黠与善良。丑角演员鼻梁上那块小小的白色脸谱,就像一个聚光灯,把角色的性格特点瞬间放大。他们是舞台上的“催化剂”和“调味品”,有他们在,沉闷的剧情能变得活泼,紧张的气氛能得到舒缓。可以说,一个顶级的丑角,就是一台戏的“盐”,没了他,再好的“山珍海味”也索然无味。而王长荣,就是一位懂得如何精准“撒盐”的特级大厨。

从“小学徒”到“叶派”传人

王长荣的艺术之路,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出生于梨园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但真正走上丑行这条路,靠的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他师从京剧名家艾世菊、孙正阳等前辈,是“叶派”丑行的第三代传人。所谓“叶派”,是由丑行大师叶盛章开创的流派,讲究的是念白清晰、节奏感强,表演既有生活气息又不失艺术美感。王长荣深得其精髓,他的念白,字字珠玑,清脆利落,像一串串小钢珠掉在玉盘上,听起来就那么过瘾;他的身段,干净漂亮,一个眼神、一个转身,就把人物的心思全给抖落出来了。

看家绝活:“活蒋干”与“机灵鬼”

要说王长荣的代表作,那可太多了。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群英会》里的蒋干。他扮演的蒋干,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傻乎乎的书呆子。初登场时,他那股自作聪明、飘飘然的劲儿,简直就是个“行走的表情包”,把一个自以为是的“说客”演得活灵活现。而当他盗书被周瑜算计后,那份惊慌、懊恼与狼狈,又让人忍俊不禁,心生一丝同情。王长荣把这个人物的层次感处理得极为丰富,让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脸谱化的“丑角”,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可笑又可悲的“人”。

除此之外,他在《乌盆记》里扮演的鞋匠张别古,善良中带着点市井小民的“小九九”;在《拾玉镯》里扮演的刘媒婆,虽是男扮女装,却媚而不妖,风趣幽默,把一个热心肠又爱贪点小便宜的媒婆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表演总能恰到好处地搔到观众的“笑点”和“情点”,让你在捧腹大笑之后,还能咂摸出一点人生的味道来。

丑行大师,更是京剧的“守护者”

作为上海京剧院的领军人物之一,王长荣不仅在舞台上发光发热,更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他深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在他看来,京剧丑行艺术博大精深,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他常常说,丑角演员不仅要会演戏,更要有文化,要懂得观察生活,因为丑行演的,就是活生生的人间烟火气。

总而言之,王长荣先生用他一生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京剧丑行是一门大学问。他让人们看到,小人物也可以是舞台的中心,诙谐背后可以有深刻的智慧,鼻梁上那一小块白,足以映照出整个世界的五光十色。他不仅是京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开心果”,更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艺术大师。

标签:王长荣,京剧,丑行,叶派,上海京剧院,蒋干,国家一级演员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