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史上最糟糕的建筑:一场关于审美的“事故”与“灾难”
当我们谈论“最糟糕的建筑”时,它可能意味着很多东西:也许是它丑陋的外观让你怀疑人生,也许是它糟糕的功能设计让你抓狂,也许是它烧钱的速度堪比印钞机却一无是处,又或者它干脆就是个危险的“豆腐渣工程”。这些建筑,无一例外地提醒我们,即便拥有最宏伟的蓝图和最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在某个环节上栽个大跟头。
1. 朝鲜柳京饭店:未竟的“梦想”,永恒的“噩梦”
说到“糟糕”,柳京饭店(Ryugyong Hotel)绝对是榜上有名,甚至是头号种子选手。这座位于朝鲜平壤的105层摩天大楼,如同一个巨大的灰色金字塔,孤零零地矗立在城市天际线中,被戏称为“厄运酒店”或“幽灵酒店”。它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宏伟抱负如何被现实击得粉碎的悲剧。
上世纪80年代末,柳京饭店带着“世界最高酒店”的雄心壮志开工建设。然而,好景不长,苏联解体和朝鲜经济危机让这座巨型建筑在1992年停工,此后便像一个巨大的石膏模型,没有任何窗户,也没有任何装修,在风雨中矗立了近20年。试想一下,一座被设计成接待世界各地游客的豪华酒店,却空置了几十年,成为城市最显眼的“烂尾楼”,这简直是建筑史上最讽刺的景观。虽然近年来它被重新包裹上玻璃幕墙,夜间亮起灯光,但内部的命运依旧是个谜,它依旧是野心膨胀、资金枯竭和设计缺陷的活生生纪念碑。
2. 伦敦20 Fenchurch Street (对讲机大楼):会“杀人”的反射与“咆哮”的狂风
伦敦金融城向来是建筑创新的前沿阵地,但“对讲机大楼”(绰号,官方名称20 Fenchurch Street)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圈”了。这座由拉斐尔·维诺利设计的建筑,造型独特,上宽下窄,酷似一部老式对讲机。然而,它的“杀伤力”可不只是造型那么简单。
最臭名昭著的事件发生在2013年,大楼凹面的玻璃幕墙像一个巨大的聚光镜,将太阳光聚焦并反射到街道上,导致停放在附近的汽车塑料部件融化,甚至烤焦了人行道上的地毯。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死光大楼”或“烤肉大楼”。更糟糕的是,它的独特形状还会在地面产生强大的下沉风,形成一个“风洞效应”,让附近的行人苦不堪言。设计师或许想创造一个地标,却不曾想,这个地标不仅伤财,还差点伤人,可谓是设计之初未考虑周全的典型案例。
3. 波特兰大楼 (Portland Building):颠覆审美,争议不断
有时候,一座建筑的“糟糕”不在于它摇摇欲坠,也不在于它会烤焦汽车,而仅仅是因为它……真的太丑了。波特兰大楼(Portland Building)便是这样一位“审美破坏者”。这座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市政大楼,由著名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设计,于1982年竣工。
它被誉为美国最早的后现代主义公共建筑之一,却也因其怪异的外形而饱受争议。绿色的外墙、粉蓝色的装饰、小小的方形窗户,加上墙面上巨大的女神雕塑,整个建筑就像一个用各种积木拼凑起来的、颜色不协调的盒子。许多人批评它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卡通盒子,与周围的建筑格格不入。更要命的是,为了追求外部造型,大楼内部空间也受到了影响,采光差、窗户小,对于在里面办公的人来说,体验感并不好。尽管它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它更像是一个审美上的“谜团”,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眼部运动”。
总结与反思
从雄心壮志的烂尾楼,到会发射“死光”的摩天大厦,再到充满争议的市政大楼,这些“最糟糕的建筑”在给我们带来茶余饭后谈资的同时,也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它们提醒我们,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类智慧、审美、功能、安全和经济的综合体现。一个真正好的建筑,不光要美观,更要实用、安全,并且能与环境和谐共存。希望未来的设计师们能从这些“反面教材”中汲取经验,少些“事故”,多些“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