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宜娣:山野回响的守护者
初次见到古宜娣教授的作品,我便被她那股子深入骨髓的执着所吸引。她并非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据说,大学时期的她,原本是个热衷于古典文学的文艺青年。然而,一次偶然的田野考察,让她与那些即将消逝的民间艺术不期而遇。那是西南边陲的一个小村落,一次偶然的相遇,让她被一位老阿婆口中哼唱的古老歌谣深深震撼。那歌声里,是时间沉淀的智慧,是大地滋养的灵性,更是民族的根脉。从那一刻起,古宜娣的人生轨迹悄然转变,她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立志成为一名“行走的声音采集者”。
古宜娣的田野工作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翻阅资料,而是真正地把自己“丢”进了那些偏远而又充满生机的大山深处。她曾为了记录一种独特的“渔歌互答”形式,在江边渔村一住就是大半年,和渔民们同吃同住,甚至跟着他们凌晨出海,只为捕捉到那最原汁原味的劳动号子。她皮肤晒得黝黑,手上布满了茧子,但眼神里却总是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有一次,她为了追踪一位传说中的“说书人”,徒步穿越了三座大山,路上不仅迷了路,还差点被当地的土狗追着跑,但最终还是成功地将那位说书人濒临失传的几十段史诗般的故事记录了下来,这成了她后来博士论文的基石,也让“古宜娣”这个名字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她的研究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一种深度的参与和理解。古宜娣坚信,文化是活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非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她不仅整理出版了多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民间故事的著作,其中《大地之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口传史诗研究》更是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她还积极倡导将这些濒危的文化形式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保存和传播,比如她与团队合作拍摄的系列纪录片《声音的故乡》,让更多人通过影像和声音,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古老文化的魅力。她还推动成立了多个民间文化保护组织,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传承人。
在我看来,古宜娣教授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学术成就,更在于她那份对文化的热忱和对生命的敬畏。她曾打趣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让那些差点消失的声音,又重新回荡在了人们的耳边”。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宝藏往往藏匿于我们不曾留意之处,而发现并守护它们的人,才是这个时代最闪耀的星辰。古宜娣,她不仅是文化的守护者,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悠远而又鲜活的文明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