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异闻录之窥:我们为何对“怪东西”如此着迷?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里,明明困得睁不开眼,却忍不住点开一个标题为“深夜十大禁忌”的帖子;或者在朋友聚会上,最能让你竖起耳朵的,永远是那个“我听说我们学校后山……”开头的故事。我们一边捂着眼睛,一边又忍不住从指缝里偷看;一边说着“太吓人了”,一边又催着“后来呢后来呢?” 这种对未知、怪诞、甚至有点恐怖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就像一种刻在基因里的神秘代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窥探”一下,我们为什么会对这些“怪东西”如此上瘾。
异闻录之窥:我们为何对“怪东西”如此着迷?

## 一、大脑里的“安全过山车”效应

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的大脑有时候真的挺“矛盾”的。一方面,它有一个极其强大的预警系统,让我们对危险和未知充满警惕,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存法宝。但另一方面,它又酷爱寻求刺激。当我们通过阅读、听故事或看视频来接触这些“异闻”时,我们其实是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里,体验一种虚拟的危险。

这就像坐过山车。我们的身体会尖叫,心跳会加速,手心会出汗,大脑接收到了所有“危险”的信号,但我们内心深处清楚地知道:“我是安全的,我被牢牢地绑在座位上。” 这种认知失调带来的“虚惊一场”,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种物质能带来愉悦感和兴奋感。所以,每一次窥探异闻,都是在请我们的大脑坐了一次免费的、绝对安全的“精神过山车”,你说它能不上瘾吗?

## 二、从篝火到键盘:异闻是人类的古老“社交货币”

在没有互联网、甚至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围坐在篝火旁,做什么来打发漫漫长夜?除了烤肉,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讲故事。而那些关于森林深处的怪物、神秘的自然现象、祖先英灵的传说,无疑是最吸引人的“流量密码”。

这些“异闻”在当时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它是“生存指南”,用“河里有水怪”的故事告诫小孩不要独自去玩水,用“山里有吃人的野兽”来阻止族人轻易冒险。其次,它是“部落的维基百科”,用神话解释风雨雷电,用传说凝聚部落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最后,它也是一种“社交货币”。谁掌握的奇闻异事多,谁就能成为篝火晚会的焦点,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只不过,我们的“篝火”变成了电脑屏幕和手机,分享的渠道从口耳相传变成了论坛、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当我们分享一个都市传说或者一张“灵异照片”时,我们其实在潜意识里延续着祖先的行为:分享信息、建立连接、成为群体中的“有料之人”。

## 三、现代异闻录:窥探我们自己的焦虑

如果说古代的异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那么现代的都市传说和网络怪谈,则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焦虑。

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流行的“异闻”是什么?是关于人工智能失控的恐怖故事,反映了我们对技术未来的恐惧;是关于个人信息被神秘组织监控的传说,折射出我们在数字时代对隐私泄露的担忧;是关于外卖、快递中发生的诡异事件,这背后是我们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微妙不安。

例如,大名鼎鼎的“SCP基金会”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它以一种“伪纪实”的文档风格,创造了一个庞大而严谨的异常事物宇宙。我们沉迷其中,不仅仅是因为那些脑洞大开的设定,更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秩序——即有一个强大的组织在“控制、收容、保护”这些失控的异常。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混乱、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提供了一种虚构的心理安慰。我们窥探这些失控,恰恰是因为我们渴望一切尽在掌控。

所以,当我们下一次忍不住去“窥探”那些异闻时,不必感到奇怪或羞愧。这趟旅程,从远古的篝火边开始,穿越了时空,最终抵达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窥探的不仅是鬼怪神话、都市奇谈,更是人类永恒的好奇心、对群体的归属感,以及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点不为人知的恐惧与渴望。

好了,不说了,我刚刚又刷到一个“办公室深夜传说”的帖子,先让我去“窥”一眼……

标签:异闻,都市传说,好奇心,心理学,民俗学,网络文化,SCP基金会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