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小区那点事儿:胡同串子眼里的北京小区进化史

哎呦喂,想当年,咱们住的可不是什么高楼大厦,那都是四合院儿,胡同串子满街跑。邻里邻居,谁家做了好吃的,都得端着碗儿溜达一圈,互相尝尝。谁家有点儿事儿,那更是街坊邻居齐上阵,那叫一个热乎劲儿!
后来啊,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北京,楼房开始盖起来了。一开始的小区,那叫一个“简单粗暴”,几栋楼一围,就算一个小区了。绿化?没概念!停车位?不存在!孩子们玩耍的地方?马路牙子就是他们的游乐场!
再往后,经济发展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高了。小区也开始“讲究”起来了。绿化多了,花花草草的,看着就舒心。停车位有了,不用天天为了抢车位跟邻居急赤白脸的。保安也上岗了,小区安全多了。
现在的小区啊,那可真是“高大上”!什么智能家居、人脸识别、社区APP,科技感十足!健身房、游泳池、会所,那是标配!物业服务也越来越到位,什么维修、保洁、快递代收,一条龙服务!感觉就像住进了度假村,倍儿有面儿!
不过啊,话说回来,小区是越来越漂亮了,设施是越来越完善了,可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可能是少了点儿胡同里那种人情味儿吧。过去,街坊邻居都认识,没事儿串个门,唠唠嗑。现在呢?住对门儿的,住了好几年,可能连对方姓啥都不知道!
所以啊,我觉得,咱北京的小区,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得保留一些老北京的“味儿”。多组织一些社区活动,让邻里之间多一些交流,这样才能让小区真正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