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物不平则鸣”:世间万物,总要发发牢骚

“物不平则鸣”,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它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但别以为这是什么高深的学术探讨,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句话背后的“发牢骚”哲学,看看为什么世间万物,包括你我,总忍不住要抱怨几句。
“物不平则鸣”:世间万物,总要发发牢骚

话说回来,这“物不平则鸣”啊,字面意思就是:东西不平整了,就会发出声音。但咱们可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理解,得深挖一下,看看这“不平”到底是什么?

其实啊,这“不平”可以理解为“不舒服、不如意、不公正”。你想啊,一块石头,本来安安静静地躺在地上,舒舒服服的。结果呢?突然有人一脚踢过来,或者被风吹雨打,变得坑坑洼洼,那它肯定要“鸣”啊!这“鸣”就是一种反抗,一种对“不平”的抗议。

往大了说,自然界也是如此。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哪个不是大自然在“鸣”?那是它对人类过度开发、破坏环境的抗议啊!你看,大自然也需要发泄,也需要抱怨,只不过它发泄的方式比较……激烈。

再往小了说,咱们人类更是“鸣”的主力军。早上闹钟响了,不情愿地起床,心里是不是已经开始“鸣”了?上班路上堵车,更是鸣声一片。老板布置了不合理的任务,那更是要“鸣”得天翻地覆了!

为什么我们会“鸣”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有感知、有情绪、有欲望!我们希望世界是公平的、美好的、符合我们期待的。一旦现实与期望产生落差,我们就会感到“不平”,自然就要“鸣”几声,表达一下不满。

当然,“鸣”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一味地抱怨、发牢骚,只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潭,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我们需要做的,是把“鸣”转化为行动,去改变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平”的事情。如果改变不了,那就学会接受,调整心态,让自己与“不平”的世界和平共处。

所以说,“物不平则鸣”并非消极的抱怨,而是一种积极的表达,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提醒我们,要保持敏锐的感知,对不公正的事情敢于发声,但同时也要学会理性地处理情绪,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平”。这样,我们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标签:物不平则鸣,韩愈,哲学,抱怨,不公平,发声,生活态度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