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副市长怒怼交警”?醒醒吧,这又是一场互联网“幻觉”!

嘿,老铁们!最近有没有在网上看到“副市长怒怼交警”的消息?是不是感觉特别解气,想为交警鸣不平,或者觉得这官员真给力?等等,先别急着激动!作为一个浸淫互联网多年的“老司机”,我负责任地告诉你们,这种消息,十有八九是假的!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副市长怒怼交警”谣言的套路,顺便聊聊为什么这种“戏码”总能骗到人。
“副市长怒怼交警”?醒醒吧,这又是一场互联网“幻觉”!

话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咱们的互联网上就特别流行这种“官员怒怼”的戏码。什么“局长怒斥……”、“书记怒怼……”、“领导怒怼……” 配上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再加几张模糊不清的图片,就好像自带流量密码一样,瞬间就能引爆舆论。

这次的“副市长怒怼交警”也不例外。套路大致如下:

1. 场景设定: 通常是交警执法出现争议,或者交通拥堵导致群众不满,总之要营造出一个“官僚主义”、“执法不公”的氛围。

2. 矛盾激化: 谣言中,副市长通常会扮演“正义使者”的角色,为民发声,斥责交警。言辞犀利、义正辞严,简直比老百姓还了解老百姓。

3. 煽动情绪: 重点在于迎合大众对“权力制衡”、“公平正义”的期待,让人感觉“好过瘾!”、“干得漂亮!”

4. 结局大快人心: 一般都是“交警被处理”、“问题得到解决”,完美满足了吃瓜群众的心理需求。

然而,稍微动动脑子想想,这类消息的真实性真的有几分吗?

  • 信息来源: 绝大多数这类消息,都没有可靠的信源,通常是“网友爆料”、“知情人透露”,或者干脆就是“据说”。这种“据说”的信息,可靠性几乎为零。
  • 细节漏洞: 即便是编故事,编剧也要讲逻辑。可这些“怒怼”的内容,往往漏洞百出。比如,人物身份信息错误、时间地点对不上、对话内容不合常理等等,稍微推敲一下就能发现破绽。
  • 传播目的: 这种谣言的传播,往往伴随着恶意炒作。有些是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有些则可能是为了抹黑特定人物或群体,甚至引发社会对立情绪。
  • 那么,为什么这种低劣的谣言,却总能骗到人呢?

  • 信息茧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偏好,容易被自己熟悉、认可的信息所吸引。 如果你对政府官员有负面印象,就更容易相信这种“官员怒怼”的故事。
  • 情绪共鸣: 这种故事迎合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大家更容易相信让自己感到爽快、解气的信息。
  • 缺乏辨识: 很多人上网就是为了娱乐,对信息的真实性缺乏辨识能力。 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推波助澜,谣言就更容易扩散。
  • 所以,下次再看到类似“副市长怒怼交警”之类的消息时,千万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盲目转发。 擦亮眼睛,做一个理性的网民,不传谣、不信谣,才是最重要的!

    标签:谣言,社交媒体,辟谣,网络传播,真相,副市长,交警,信息茧房,情绪,辨别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