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指雁为羹:从望梅止渴到画饼充饥

“指雁为羹”是一个成语,比喻凭空想象、自欺欺人。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篇》,讲的是一个叫惠施的人,在齐国齐宣王的宴会上,指着天鹅说:“这是雁。”齐宣王说:“不是,这是天鹅。”惠施说:“我用一万金跟你赌。”齐宣王答应了。惠施请来一个厨师,当众把天鹅做成羹,然后对齐宣王说:“请品尝。”齐宣王吃了一口,说:“这不是雁羹,这是天鹅羹。”惠施说:“我已经用一万金证明,这是雁羹。”齐宣王哑口无言。
指雁为羹:从望梅止渴到画饼充饥

“指雁为羹”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庄子·外物篇》。在《庄子》书中,“指雁为羹”是一个哲学概念,庄子用这个概念来阐释他的“齐物论”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在这个意义上,“指雁为羹”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指雁为羹”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发生 了变化,从一个中性词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在现代汉语中,“指雁为羹”的意思是“凭空想象、自欺欺人”。这种想象往往是基于愿望或信念,而不是事实。因此,“指雁为羹”经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切实际的人或事情。

“指雁为羹”的这个典故,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在《史记·刘邦本纪》中,记载了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的故事。有一次,项羽率军攻打刘邦,刘邦兵败逃亡。刘邦逃到一座山里,被项羽的军队追上了。刘邦急中生智,指着山上的树林说:“这里有一大片梨树,果实累累,非常好吃。”项羽的士兵一听,都停下来采摘梨子吃了。刘邦趁机逃走了。

这个典故也说明了“指雁为羹”的含义,即用虚假的事物来欺骗别人。项羽的士兵被刘邦的谎言所骗,以为山上有梨树,结果却是一场空。

标签:指雁为羹,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自欺欺人,凭空想象

兴趣推荐

  • 鸵鸟政策:面对问题装聋作哑,逃避现实,自欺欺人

    2年前: 鸵鸟政策是指遇到问题时,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假装看不见,以逃避现实。这种做法看似聪明,实则愚蠢。在现实生活中,鸵鸟政策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 一尺长一尺宽二尺五?

    2年前: “一尺长一尺宽二尺五”这句俗语,常被用于形容那些想当然的认为,或对事物不了解凭空想象的人。它源于一个关于大西瓜的段子,非常的有趣。

  • 望梅止渴:以想象来实现愿望

    2年前: “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大家一定都听过,它出自三国时期曹魏开国皇帝曹操的故事。曹操在行军途中,士兵们口渴难耐,曹操便指着远处的一片梅林,对士兵们说:“前面就是梅林,那里有甘甜的梅子,可以让你们解渴。”士兵们听到后,虽然并没有真正吃到梅子,但心中想象着梅子的酸甜可口,竟然真的觉得口渴的感觉消失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想象的力量可以胜过现实,只要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就一定能实现愿望。

  • 楚人沐猴而冠:好自欺欺人

    2年前: “楚人沐猴而冠”的故事流传已久,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楚国人给猴子戴上帽子,然后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把猴子变成了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徒有虚名,喜欢装模作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一些“楚人沐猴而冠”的事情。

  • 我用望梅止渴的方法吃下了一整头牛

    2年前: 望梅止渴,是一个大家都很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曹操如何用一颗酸梅来欺骗并激励士卒继续行军的故事。然而,今天我要讲一个更加神奇的望梅止渴故事,就是我如何用望梅止渴的方法吃下了一整头牛。

  • 掩耳盗铃的道理:自欺欺人的把戏

    2年前: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大家都不陌生。它比喻自欺欺人,明明骗不了别人,却还要装出骗过别人的样子。掩耳盗铃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