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教育巨头“被点名”:从政策风暴到行业转型,我眼中的教育之路

当我听到新东方、学而思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教育机构被北京市教委点名时,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监管通报,它更像是一声号角,宣告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以及教育行业一次深刻而阵痛的转型。今天,就让我带你一同走进这场由政策主导的教育风暴,看看那些我们曾寄予厚望的机构,是如何在逆境中“大象转身”,而我们的孩子和教育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教育巨头“被点名”:从政策风暴到行业转型,我眼中的教育之路

当我翻阅那些关于“新东方学而思等被北京市教委点名”的新闻报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真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化是必然趋势;情理之外,是因为这些头部机构往往被视为行业标杆,如今却也逃不过被“点名”的命运。那么,它们到底“被点”了什么?

原来,这些机构之所以被监管部门“点名”,往往是触及了“双减”政策所划定的红线。我记得当时的问题五花八门,但大多集中在几个核心点上:比如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学科培训虚假宣传诱导家长报班、一次性收取高额费用(超3个月或60课时)造成退费困难、教师资质不符、以及最重要的——在国家明令禁止的情况下,继续开展K9学科类培训。这些行为,无疑都与国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初衷背道而驰。说白了,就是一些机构在政策高压之下,依然试图通过“擦边球”或“地下化”的方式来维持原有业务模式,最终被监管部门“亮了红牌”。

被“点名”后,这些曾经的教育巨头们,可谓是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象转身”。我看到新东方、好未来(学而思的母公司)等,它们的转型之路充满了挑战与创新。学科类培训业务被彻底叫停,意味着他们必须砍掉赖以生存的主营业务。那段时间,裁员、关店、资产清算的消息不绝于耳,行业内一片哀鸿。但我更佩服的是它们求生的勇气和智慧。

你瞧,新东方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方向——东方甄选。俞敏洪老师亲自上阵,将教育的内核与直播带货相结合,把农产品卖成了知识产品,这不仅成功实现了业务转型,更让人们看到了“知识付费”的另一种可能。而学而思,则将重心转向了素质教育、智能硬件、教育服务出海等领域,例如编程、美术、体育等非学科类课程,以及面向B端的教育科技服务。这些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不乏探索和试错,但也正是这些努力,让它们在新的赛道上获得了喘息和再生的机会。

那么,对于我们最关心的孩子和家长而言,“双减”和机构转型到底带来了什么?我观察到,减负的初衷固然美好,但现实却有些复杂。一方面,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和家庭感受到了学科培训压力的减轻,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投入体育、艺术等素质教育活动,或是单纯地享受童年。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也得到了加强,课后延时服务、高质量的作业设计都在逐步落实。

但另一方面,新的焦虑也随之而来。学科培训虽然“减”了,但“内卷”却可能转向了更隐蔽、更高端的领域,比如一对一的“家教”、更昂贵的素质教育课程,甚至是一些家长开始亲自上阵,成了“全科辅导老师”。一些家长担心,没有了校外培训的加持,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并未完全消除,只是换了种形式存在。

在我看来,国家推行“双减”政策,并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规范,其深层考量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减负。它更像是一次教育生态的重构,旨在促进教育公平降低育儿成本以提升生育意愿,让教育回归其立德树人的本质,而不是功利化的应试工具。它呼吁学校教育回归主导地位,提升校内教学质量,也鼓励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展望未来,我认为教育培训行业将彻底告别野蛮生长的时代。合规、精品化、差异化将成为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非学科类培训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样需要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管。而学校,也将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主阵地。作为一名观察者,我希望未来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没有过度竞争压力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能,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

标签:新东方,学而思,北京市教委,点名,双减政策,教育培训,学科类培训,素质教育,机构转型,东方甄选,减负,教育公平,育儿成本,教育焦虑,K9培训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