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把生活过成一篇旷世奇文
想象一下,在16世纪那个兵荒马乱的法国,瘟疫横行,宗教战争不断。大多数人可能都在为生存疲于奔命,或者焦虑未来。但有一位贵族,却在自家塔楼的图书馆里,埋头写着一篇篇关于他自己、关于人性的文章。他,就是蒙田。他既不是国王,也不是将军,更不是什么神学家,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当然,是那种极其不普通的普通人。他写下的,就是后世称为“散文”(Essais,原意为“尝试”)的开山之作。
你可能会想,写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谁不想写自己?但蒙田写自己的方式,那可真叫一个“活久见”。他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事无巨细地观察、记录、分析。他今天的想法可能和昨天不同,他从不讳言自己的缺点、矛盾、恐惧,甚至包括他肚子疼时的感受!他就像一个超级坦诚的朋友,坐在你面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览无余地摊开。他正是通过这种对“我”的彻底解剖,来窥探“人”的普遍面貌。所以,你读他的文章,与其说是读蒙田,不如说是读镜子里的我们自己。
蒙田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他对生命那种既冷静又热忱的态度。他从不回避生命的无常和终点——死亡。相反,他把死亡看作生命的一部分,通过思考死亡,反而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活着的每一刻。他常说:“哲学的目的在于教导我们如何去死。”但这绝不是让你悲观厌世,而是让你放下对死亡的恐惧,从而能够更自由、更从容、更享受地去“活”。毕竟,如果连最坏的结果你都想通了,那还有什么能真正吓倒你,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呢?
他的“热爱生命”体现在对日常琐事的无限珍视。他会告诉你,一顿美餐、一场朋友间的谈话、一次马背上的旅行,甚至一次舒适的午睡,都是生命中值得品味的美好。他反对那种好高骛远、只盯着宏大叙事的哲学,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他鼓励我们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别太较真,别太自以为是,也别太妄自菲薄。是不是有点像我们自己?今天雄心勃勃,明天又想躺平,蒙田会说:“嗨,那才是真实的人性嘛!”
所以,蒙田给我们的启示,绝不是要我们去追求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教我们如何“好好生活”。他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慢悠悠地告诉你:人生就是一场不断的“尝试”,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你的路。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去接受所有的不完美。当你能以这种轻松又深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理解自己,去享受当下,那不就是对生命最好的热爱吗?你的人生,也就会像他那些充满智慧的“散文”一样,虽无华丽辞藻,却韵味无穷,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