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nna be》:谁不是在“想成为”的路上?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i wanna be”的清单简直能绕地球一圈。一会儿是飞天遁地的超人,一会儿是拯救世界的公主,再一会儿又是能与恐龙对话的探险家。那时的梦想没有边界,只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时候,我深信只要吃够了菠菜,就能变成大力水手,或者只要穿上妈妈的高跟鞋,就能变成优雅的舞者。天真烂漫,却也充满了力量,仿佛只要大喊一声,整个世界都会为我的愿望让路。
随着年龄渐长,进入了那个荷尔蒙和困惑齐飞的青春期,“i wanna be”的画风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我不再只想成为虚构人物,而是渴望成为“酷”、“受欢迎”、“与众不同”的那个我。为此,我可能尝试过各种发型、各种穿搭,甚至可能背诵过几句自以为是的哲学箴言。哦,那段纠结于“我是谁”和“我想成为谁”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又好笑又心酸。我想要成为一个让别人刮目相看的人,但首先得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让谁刮目相看,以及,我有没有足够的“刮目相看”的资本。
步入社会,‘i wanna be’又换了一张面孔。它可能变成了“i wanna be financially independent”(我想实现财务自由),“i wanna be good at my job”(我想工作出色),或者“i wanna be a better human being”(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那些曾经的宏大叙事,逐渐被柴米油盐和KPI(关键绩效指标)所稀释,却也变得更加具体和有血有肉。我发现,“想成为”不再仅仅是脑海中的一个泡泡,而是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甚至可能需要牺牲一些东西。比如,我曾经想成为一个每天睡到自然醒的自由职业者,现在我成为了一个每天被闹钟叫醒的自由撰稿人……嗯,至少自由这个词还在嘛,只是醒来的方式没那么“自由”罢了。
然而,最有趣的是,“i wanna be”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它像一个永远在更新的版本,每一次我们以为快要抵达的时候,又会发现新的“想要成为”。也许我今天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工作者,明天又想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旅行家,后天可能只想成为一只猫,整天晒太阳睡大觉。这种不断变化、不断探索的状态,正是我们生命力的体现。它告诉我们,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我定义永远在路上,而且这个过程还可能带着一点点“精神分裂”的幽默感。
所以,朋友们,下次当你听到或者对自己说出“i wanna be”时,请不要觉得它幼稚或不切实际。它是一颗火种,点燃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它是一面旗帜,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它更是一封写给自己未来的情书,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无论你想成为什么,请勇敢地去想,去追逐。因为,只要你还在说“i wanna be”,你就还在成长,还在精彩地活着。而这,本身就是一件最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