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古人也过儿童节?穿越诗词,寻找古代“娃”的快乐密码

每当六一儿童节的欢声笑语响起,看着满大街手持气球、身穿新衣的“小神兽”,我总会冒出一个奇特的念头:在没有国际儿童节的古代,那些穿着开裆裤、梳着总角的小朋友们,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模样的呢?虽然李白、杜甫不可能在诗里写“六一儿童节快乐”,但他们却用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古代儿童生活图鉴”。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时间侦探,顺着古诗的藤蔓,去看看古代的孩子们是如何“过节”的。
古人也过儿童节?穿越诗词,寻找古代“娃”的快乐密码

首先,咱们得先澄清一个事实:古代真没有“六一儿童节”。这个节日的历史并不长,是为了悼念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保障儿童权利而设立的现代节日。所以,指望在唐诗宋词里找到直接庆祝儿童节的证据,那可就属于“跨服聊天”了。

但是!没有专属的节日,不代表没有专属的快乐。古诗词里描写的童趣,那可是原汁原味、纯天然无添加的快乐。

第一类:田园野趣派——大自然就是我的游乐场

古代的孩子,没有手机、没有iPad,但他们拥有最广阔的天地。大自然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玩具箱。

> 《所见》清·袁枚

>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简直就是一幅动态的抓拍。你看那个小牧童,骑在牛背上,扯着嗓子唱着山歌,自由又快活。突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立马“静音”,屏息凝神,准备来一场“人蝉大战”。这种全神贯注、瞬间从“麦霸”切换到“刺客”模式的状态,是不是像极了今天看到路边一只小猫就走不动道的你?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一只蝉、一首歌,就能点亮一整个下午。

>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

>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的这首诗更是将孩童的天真活泼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个“急走”一个“追”字,画面感瞬间拉满。那撒欢儿跑着追蝴蝶的小身影,最终蝴蝶飞进了金黄的油菜花田,找不到了。孩子可能会有点小失落,但追逐过程中的那份雀跃和投入,才是童年最宝贵的记忆。这跟我们小时候追着肥皂泡跑,是不是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类:淘气闯祸派——我的童年我做主

哪个孩子的童年没干过几件“蠢萌”的傻事?古代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的淘气,甚至被大诗人白居易写进了诗里,流传千古。

> 《池上》唐·白居易

>

>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读到这首诗,我总会忍不住笑出声。这个小娃娃,一个人划着小船,偷偷去摘了人家池塘里的白莲花。本来是想“神不知鬼不觉”,结果呢?他完全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迹,小船划过,在长满浮萍的水面上留下了一道清晰的水痕,直接“自曝”了。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熊孩子”作案现场!那副既想干坏事又笨拙得可爱的样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第三-类:集体娱乐派——放学后才是快乐的开始

放学后的时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古代的孩子们放学后玩什么呢?放风筝绝对是热门项目。

> 《村居》清·高鼎

>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描绘的场景太美好了。春天里,万物复苏,放学回家的孩子们连书包都来不及放好,就急急忙忙地拿出风筝,趁着东风正好,跑到田野间尽情奔跑。天空中的纸鸢,牵动着地上的欢笑。这种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你看,虽然古代没有儿童节这个名目,但诗人们笔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童年最纯真的写照。他们的快乐源于自然、源于探索、源于小伙伴的陪伴。这些跨越千年的童趣,至今读来依然能让我们会心一笑。

或许,这正是古诗词送给所有“大朋友”和“小朋友”的最好的六一节礼物: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简单、纯粹的快乐,永远是童年最闪亮的底色。

标签:六一儿童节,古诗,童趣,白居易,杨万里,袁枚,古代儿童,传统文化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