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笔尖上的时代画像与青年思考

高考,对于每一个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成年礼,而语文作文,更是这场“大考”中的重头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它不仅是语文功底的集中展现,更是学生综合素养、思想深度与时代关怀的缩影。2018年的高考语文作文,秉承了近年来注重立德树人、考查核心素养的趋势,出题角度多元,主题立意深刻,可谓是精彩纷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让我们聚焦全国卷I。这份卷子服务于大多数省份的考生,当年给出的作文题是围绕“时光瓶”展开的。题目设定了一个情境:2035年,你作为“世纪宝宝”的一员,在18岁成人礼上,要给2000年出生的父母写一封信。这封信需要将自己想说的话装进“时光瓶”,告诉父母2035年你的样子,你所处的国家、世界,以及你对未来的畅想。这道题巧妙地将个人成长、家庭情感、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大主题融合在一起,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想象力,更是他们对时代变迁的感知,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一份面向未来的责任感。当时,不少考生和家长都觉得这题很“暖心”,但要写出深度和新意,也绝非易事。
接着是全国卷II,这套卷子的出题风格往往更偏向理性思辨。当年的作文题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关于“幸存者偏差”现象的材料,要求学生围绕这个概念,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其二是围绕“中国关键词”展开,提供了“一带一路”、“大国重器”、“共享经济”、“新四大发明”等多个关键词,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道题目无疑是在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面对“幸存者偏差”,你是否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面对“中国关键词”,你是否能理解其背后的国家战略与时代精神?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体现。
而全国卷III,则将目光投向了历史与个人经验的交织。它的作文题是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开的,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思考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这道题目的精髓在于,它引导学生将宏大的国家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连接起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之中。写好这篇作文,需要学生既有历史的宏观视野,又能从自身经历中挖掘出鲜活的细节,展现出“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
除了全国卷,一些省市的自主命题作文也同样精彩。比如北京卷,给出了两个题目供选择,其一是“新时代新青年”,其二是“绿水青山图”。前者鼓励年轻人立足时代潮头,思考担当与作为;后者则引导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展现环保意识。上海卷的作文题尤为独特,仅仅抛出了两个字——“被需要”,让学生以这个词为核心,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这道题充满了哲学意味,引发了对个人价值、社会关系、存在意义的深刻探讨,堪称“烧脑”之作。而天津卷的作文题是“器”,一个看似简单却充满多重含义的汉字,既可以是器具、器物,也可以是器量、器识,考查的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回顾2018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我们不难发现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紧扣时代脉搏,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新时代青年,都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二是注重立德树人,通过作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三是考查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新的评价重点;四是鼓励个性化表达,题目设置往往留有充足的想象和思辨空间,让考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可以说,这些作文题不仅是考卷上的几行字,它们更是时代留给年轻一代的思考题。它们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远不止于字词句段,更在于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所以,未来的考生们,除了埋头苦读,也别忘了抬头看看世界,用心感受生活,因为那些最深刻的素材,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日常里,等着你的笔尖去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