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骧:古代军队的威武雄姿

龙骧,又称“龙骧虎视”,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在古代,龙和虎都是勇猛威武的象征。项羽率領楚軍渡过淮河進入中原时,其軍队的陣容和氣勢令人望而生畏,宛如腾空而起的苍龙和下山猛虎,故称“龙骧虎视”。
除了形容军队的气势,龙骧还被用来比喻英雄豪杰的英姿。如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龙骧”喻坚贞不屈、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在军事领域,龙骧也有着重要的战术意义。古代军队作战讲究阵型和配合,“龙骧”代表着一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军队采取龙骧阵型,可以根据战场情况迅速调整队形,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龙骧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在很多场合,人们会用“龙骧虎步”来形容一个人的精气神十足,充满自信和活力。而“龙骧军”则成为一些特种部队的代称,代表着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气质。
兴趣推荐
-
如果古代也开冬奥会蚂蚁庄园
2年前: 如果古代也开冬奥会,那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脑洞大开,想象一下那个有趣的场景吧!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守原则的艺术
2年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句流传千古的谚语,它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坚守原则,即使面对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也要毫不动摇。
-
林冲上梁山:从逼上梁山到英雄豪杰
2年前: 林冲上梁山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从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梁山好汉的经历,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但林冲上梁山并非偶然,而是逼上梁山,也是英雄豪杰的必然选择。
-
江山如此多娇,中华儿女赤胆相照
2年前: 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无数英雄豪杰在这片土地上涌现,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诗篇。中华儿女始终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
歌唱祖国,礼赞华夏!
2年前: 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是生养我们的地方,也是我们魂牵梦萦的故乡。歌唱祖国,不仅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更是表达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
闪电战
2年前: 闪电战是现代军事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术之一,被广泛认为是德国军事理论家海因茨·古德里安于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闪电战是一种以快速、灵活的机动能力,以及对敌军的火力集中进行突袭的战术,旨在造成敌军的混乱与崩溃。
-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人才培养的摇篮
2年前: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陆军指挥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军事院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培养合格的军事指挥人才和建设现代化军事力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双手赞成打一成语是什么
2年前: 成语接龙是中国常见的一种语言游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成语“双手赞成”的下一个成语是什么吧。
-
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领略民族风华
1年前: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阅读这部历史巨著,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解读“硬汉”背后的柔情
1年前: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句话出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这句话的意思是:无情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豪杰,怜爱自己的孩子怎么就不是大丈夫呢?这句话道出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的深沉爱意,也蕴含着对“大丈夫”一词的重新思考。
-
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
1年前: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气节,涌现出无数有气节的英雄豪杰。他们的事迹令人钦佩,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