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7:那些年我们一起“熬”过的作文题——高考语文的思维盛宴
高考作文,就像每年一度的“社会思想大辩论”,总是能精准捕捉时代脉搏,引发全民热议。2017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在我看来,更是百花齐放,创意迭出,既有紧扣时事热点的宏大叙事,也有深入探究人生哲理的微观思考。
我记得当年最轰动的,莫过于全国卷I的“中国关键词”。这道题要求学生从“一带一路”、“共享单车”、“大熊猫”、“空气质量”、“广场舞”、“中华美食”、“京剧”、“高铁”、“移动支付”等一串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中,选择2到3个,围绕“写给外国青年读者的信”来构思作文。这哪里是写作文啊,分明是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情课和国际交流课!我当时就想,这题目可真是高明,它不仅考验了学生对祖国发展成就的了解,更考察了他们如何以国际化的视野和表达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想当年,多少学子抓耳挠腮,试图将“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与“共享单车”的市井智慧巧妙结合,那画面,想想都觉得有趣又充满挑战。
紧接着,全国卷II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加哲学和思辨的境界。题目引用了《红岩》中革命烈士的话,探讨“革命人”与“年轻”的深层含义。这可就不是光靠知识储备就能轻松应对的了,它要求学生理解“年轻”不仅仅是年龄,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状态,一种锐意进取的生命力。我个人觉得,这道题在鼓励学生们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思考新时代的青春使命与担当,非常有深度。
当然,不同省份的题目也各有千秋,独具特色。
纵观2017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我们不难发现几个趋势:一是关注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共享单车”,都要求学生对社会热点有思考;二是强调思辨,鼓励独立思考,如“预测”、“有字之书”等题目,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探讨;三是注重文化自信,激发家国情怀,通过传统文化和国家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些题目,表面上是“刁难”学子,实则是在引导他们成为有思想、有见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年我也坐在考场里,面对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题目,会写出怎样一篇精彩的文章呢?或许,这就是高考作文的魅力吧,它总能让无数人心潮澎湃,既是挑战,也是一次次的思想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