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回望2017:那些年我们一起“熬”过的作文题——高考语文的思维盛宴

2017年,对于无数中国学子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因为它承载着他们十年寒窗的梦想与拼搏。而在这场全国性的智力与毅力的大考中,语文作文无疑是每年最受瞩目、讨论最为热烈的部分。它不仅是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更是检验学生思维深度、文化素养和社会洞察力的重要标尺。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一起回顾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那些精彩瞬间,看看当年的题目是如何“折磨”又“启发”了我们。
回望2017:那些年我们一起“熬”过的作文题——高考语文的思维盛宴

高考作文,就像每年一度的“社会思想大辩论”,总是能精准捕捉时代脉搏,引发全民热议。2017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在我看来,更是百花齐放,创意迭出,既有紧扣时事热点的宏大叙事,也有深入探究人生哲理的微观思考。

我记得当年最轰动的,莫过于全国卷I的“中国关键词”。这道题要求学生从“一带一路”、“共享单车”、“大熊猫”、“空气质量”、“广场舞”、“中华美食”、“京剧”、“高铁”、“移动支付”等一串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中,选择2到3个,围绕“写给外国青年读者的信”来构思作文。这哪里是写作文啊,分明是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情课和国际交流课!我当时就想,这题目可真是高明,它不仅考验了学生对祖国发展成就的了解,更考察了他们如何以国际化的视野和表达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想当年,多少学子抓耳挠腮,试图将“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与“共享单车”的市井智慧巧妙结合,那画面,想想都觉得有趣又充满挑战。

紧接着,全国卷II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加哲学和思辨的境界。题目引用了《红岩》中革命烈士的话,探讨“革命人”与“年轻”的深层含义。这可就不是光靠知识储备就能轻松应对的了,它要求学生理解“年轻”不仅仅是年龄,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状态,一种锐意进取的生命力。我个人觉得,这道题在鼓励学生们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思考新时代的青春使命与担当,非常有深度。

当然,不同省份的题目也各有千秋,独具特色。

  • 上海卷的“预测”:简单两个字,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它让学生们思考人类对未来的展望、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联,以及预测的价值与局限性。这简直就是一篇哲学小论文的引子!我估计当年不少考生都在思考是写“未来已来”的乐观,还是“未来不可知”的谨慎。
  • 浙江卷的“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题目一出,立刻就让人眼前一亮。它超越了传统阅读的范畴,将知识的获取方式拓展到实践、体验和内心感悟。它鼓励学生们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学习和成长,跳出了“死读书”的窠臼,颇有当年“素质教育”的倡导意味。
  • 北京卷的“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抽象一具象,给了考生很大的选择空间。“说纽带”鼓励学生从人际关系、文化传承、社会连接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则更具时代感和家国情怀,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 纵观2017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我们不难发现几个趋势:一是关注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共享单车”,都要求学生对社会热点有思考;二是强调思辨,鼓励独立思考,如“预测”、“有字之书”等题目,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探讨;三是注重文化自信,激发家国情怀,通过传统文化和国家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些题目,表面上是“刁难”学子,实则是在引导他们成为有思想、有见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年我也坐在考场里,面对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题目,会写出怎样一篇精彩的文章呢?或许,这就是高考作文的魅力吧,它总能让无数人心潮澎湃,既是挑战,也是一次次的思想启蒙。

    标签:高考作文,2017,全国卷,北京卷,上海卷,浙江卷,一带一路,素质教育,语文,写作,高考,中国关键词,预测,有字之书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