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星阁:古代书生的精神家园

在武当山的众峰之中,有一座名曰“紫霄峰”的高峰。紫霄峰之巅,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奎星阁。它始建于明朝,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巍然屹立,见证着武当山千年以来的历史变迁。
奎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主宰文运之神。相传,奎星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角木蛟星,因其变化莫测而被贬下人间。一日,他路过武当山,见此地山清水秀,文风鼎盛,便在此定居下来。
从此以后,奎星阁便成为全国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每逢科举考试前夕,无数学子都会前来奎星阁拜祭奎星,祈求金榜题名、马到功成。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美奎星阁的诗篇,其中宋朝诗人苏轼的“登武当奎星阁”一诗最为著名:
“浩荡长江东去流,烟波渺渺锁清秋。
紫霄峰上奎星阁,万古书声震海鸥。”
奎星阁不仅是古代书生的精神寄托,也是一座具有重要文化内涵的建筑。阁内供奉着奎星塑像,手持毛笔,象征着智慧与文采。阁顶设有魁星亭,亭中悬挂着“魁星点斗”的匾额,寓意着文运昌盛、人才辈出。
时至今日,奎星阁依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人们可以在阁中领略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感受书生的豪情壮志。登临魁星亭,远眺武当群山,更能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
兴趣推荐
-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
2年前: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这句诗的本意是说,百花争艳,色彩绚丽,很容易让人沉醉其中,而只有在浅浅的草地上才能让马蹄没入其中,不至于迷失方向。这句话后来被用来比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外界的诱惑所迷惑。
-
南宋四大家:他们给书法的新贡献
2年前: 如果问及书法史上的知名人物,那么诞生于南宋的四位大咖: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必定位列其中。南宋四大家,是书法界乃至于中国文坛上的一块金字招牌,他们不仅在书法艺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引发了书法的深层变革。
-
思接千载,纵览古今
2年前: 思接千载,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底蕴,纵览古今,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添砖加瓦。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些历史名人,领略他们的智慧和风采。
-
放逐之地,诗魂荟萃——“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年前: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句中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也表达了诗人对迁客骚人的向往和敬仰。
-
美林湖:一湖风光,两岸人杰
2年前: 美林湖,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中部,是盐城市第二大湖泊,也是盐城市唯一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美林湖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素有“北国西湖”之称。
-
红颜笑之桃花遍天下
2年前: 桃花乃红颜之首,如何得此美名?桃花的花语又是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
天光云影共徘徊
2年前: “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当空,天光与云影交织,一幅诗意画卷在诗人的笔下徐徐展开。这句诗也常被用来形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
翰林院:承载千年文脉的中国最高学府
2年前: 翰林院,一个承载着千年文脉的中国最高学府,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教育的辉煌与变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翰林院,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领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
词圣苏轼,一代传奇
2年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但其文学才华却始终不减。他被后人誉为“词圣”,其词作风格豪放、旷达,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刘世美与现代教育的反思
2年前: 刘世美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反面人物。他自私自利,贪得无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这个角色让人恨得牙痒痒,同时也发人深思:为什么刘世美这样的人能够在仕途上青云直上?他身上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
繁星诗集:星海里的璀璨明珠
2年前: 繁星诗集,顾名思义,就是以繁星为主题的诗歌集。繁星,是夜空中的璀璨明珠,是诗人们灵感的重要来源。
-
百年文体争锋——浅谈古文运动
2年前: 你是否想过,在风靡全世界的白话文学之前,中国文学界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吗?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它又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段历史,去探寻这场文坛风云。
-
18学士与流芳千古
2年前: 18学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一次录取18名贡士的盛况。18学士在中国历史上仅出现过三次,分别发生在唐朝、宋朝和清朝。每一次18学士的出现,都成为一段佳话,流芳千古。
-
白蜡明经:一部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装剧
2年前: 《白蜡明经》是一部以科举考试为背景的古装剧,讲述了出身寒门的少年白蜡如何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奋斗,最终金榜题名,实现人生理想的故事。该剧从白蜡的童年时代开始,描绘了他勤奋读书、刻苦钻研的过程,以及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感人故事。
-
不拘一格降人才
2年前: 科举时代,人们常希望上天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杜甫表达了这一心愿,在诗中写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诗不仅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更强调了不拘泥于一格 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
放鸽子:玩乐还是文化?
2年前: 放鸽子,就是放飞鸽子这个动作,只要有驯养的鸽子就能实现。但放鸽子在中国民间,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形成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
从“秀才遇到兵”到“虽败犹荣”,看科举考试的千年兴衰
2年前: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制度。
-
五子登科,走上人生巅峰!
2年前: 五子登科,是一句汉语成语,比喻科举考试连中五元,即乡试、会试、殿试全部第一。古时候科举考试中,取得最高的功名,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是无数读书人的梦想。那么,五子登科是哪五子呢?
-
科举大赛:一览古今历史的智慧竞赛
2年前: 科举大赛,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盛会,也是华夏文化中一笔浓墨重彩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智慧与荣耀的时代,一起去领略科举大赛的独特魅力。
-
黉:古代教育的殿堂
2年前: 黉,一个充满书香气息、令人心生敬畏的汉字。它是古代教育的殿堂,是学子们求学问道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