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上海高考语文:一道作文题,引发多少青春思考?
说起2011年的上海高考语文,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那些古诗文的晦涩难懂,也不是现代文阅读的旁征博引,而是那道哲学意味浓厚的作文题目——“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嘿,是不是听着就有点意思?它不像有些作文题那样直接给出方向,而是抛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悖论,一下子就让考生们的大脑飞速运转起来。
作文题:思想的竞技场
想象一下,你坐在考场里,面对这道题目,是不是得先愣上几秒?“一切都会过去”——这似乎在暗示生命的无常,岁月的流逝,没有什么能永恒。我们的烦恼、痛苦、欢乐,终究都会被时间冲刷殆尽。这是一种释然,也是一种看淡。但紧接着,“一切都不会过去”又像一个警钟,提醒我们有些东西是刻骨铭心的,是会留下痕迹的,比如记忆、情感、经历,甚至那些我们以为已经“过去”的教训和成长。
当年,这道题一出,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考生们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灵感喷涌。我估计当时考场里,哲学系的教授如果坐镇,估计也会点点头,夸一句:“这题目出得有水平!”它没有固定答案,没有标准范式,完全考验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构建以及个人感悟。你可以选择侧重论证其中一个观点,也可以尝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甚至可以尝试用辩证法去探讨两者的统一。这就像给了学生一片广阔的草地,让他们自己去奔跑,去采撷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
不只作文,更是综合素养的考量
当然啦,高考语文可不止作文这一项。2011年的上海语文卷,依然延续了其一贯的风格:注重基础知识,强调阅读理解,并对古诗文有一定要求。但从整体来看,我总觉得它传递出一种理念,那就是不仅仅是“考知识”,更是“考能力”。
比如,阅读理解部分,它往往会选择一些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的文章,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揣摩作者的深层用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这就像在告诉你:读书,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字”的阶段,更要学会“读懂人家的心”。古诗文阅读呢,也不是简单地背诵默写,而是要你在字里行间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情怀。这可不是让你当“人体复读机”,而是让你当“文化传承者”啊!
十年回望:高考语文与素质教育
回望2011年,那份上海高考语文卷,特别是那道作文题,它不仅仅是当年无数考生的“集体记忆”,更像是当时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它试图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表达真情实感。它在告诉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大写的人”。
这份考卷,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待:希望他们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拥有智慧;不仅能适应变化,更能理解永恒。它让我想起,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场“高考”呢?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挫折,每一次成长,都在考验着我们对“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的理解与把握。
所以,即使是多年以后,当大家提起2011年的上海高考语文,我依然会带着一丝敬意和幽默,因为那份考卷,尤其是那道作文题,不仅考了语文,更考了人生。它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成长,也让我们在轻松的回忆中,嘴角上扬,感叹一句:“当年,我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