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雪效应:通货膨胀与利率的跷跷板

费雪效应是由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的,它描述了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名义利率就是我们平时存钱或者贷款时看到的那个利率,而通货膨胀率则是物价上涨的速度。
费雪效应说,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预期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就是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影响的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则是人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的物价涨幅。
举个例子,如果名义利率是5%,实际利率是3%,预期通货膨胀率是2%,那么费雪效应就成立了。因为 5% 的名义利率等于 3% 的实际利率加上 2% 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费雪效应告诉我们,名义利率是通货膨胀的晴雨表。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名义利率也会上升,以抵消通货膨胀对存款和贷款的影响。如果名义利率没有跟上通货膨胀率,那么实际利率就会下降,这会鼓励人们借钱消费,从而推高通货膨胀。
反之,当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名义利率也会下降。如果名义利率下降得太快,实际利率就会上升,这会抑制借贷和消费,从而拖累经济增长。
因此,央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需要考虑费雪效应,以确保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保持平衡,从而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