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爱看,又吐槽电视剧里的“原谅”戏码?
作为一名资深的“剧迷”兼“旁观者”,我发现“原谅”这个主题在电视剧里出现的频率,简直和主角光环一样高。从几十年前的苦情戏,到如今的都市偶像剧,总绕不开一段关于和解、关于宽恕的剧情。它就像一个魔法咒语,有时候能瞬间将紧张的剧情推向高潮,有时候又让人看得血压飙升,忍不住想冲进屏幕里替角色说一句:“凭什么原谅他?!”
要说这电视剧里的“原谅”,其实也是分好多种类的。最常见的就是受害者对加害者的原谅,比如被陷害的主角原谅了幕后黑手,被背叛的爱人原谅了出轨的对象。编剧们往往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展现角色的大度和超越仇恨,给观众一个“苦尽甘来”的美好结局。还有一种是自我和解式的原谅,比如主角原谅了自己过去的鲁莽或者执念,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再者,就是亲友间的误会和解,这种通常比较容易被观众接受,毕竟血浓于水,亲情友情嘛,磕磕绊绊在所难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观众对“原谅”戏码的接受度会如此两极分化呢?
一方面,当“原谅”处理得当,我们会觉得“爽”!看到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历尽艰辛才达成的和解,我们会为角色的成长而感动,为放下仇恨的勇气而赞叹。这符合我们对美好结局的向往,也让我们相信人性中善意与希望的力量。仿佛屏幕里洒下的,是治愈一切的“狗血”,啊不,是“希望之光”!
另一方面,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到的是“不爽”!尤其是那些剧情逻辑不在线,加害者恶行累累却几乎没有受到实质惩罚,受害者却“突然”就选择原谅的桥段,简直让人血压飙升。评论区里“圣母白莲花!”“这不就是给坏人开脱吗?”的吐槽声不绝于耳。我们常常觉得,这并非真正的宽恕,而是一种对正义的漠视,对观众智商的挑战。坏人作恶成本太低,好人承受痛苦却要“以德报怨”,这算什么道理?毕竟,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伤害都能被轻易抹平,有些仇恨可能真的需要时间甚至永远无法释怀。
所以,这“原谅”也是一门艺术,不是随便拉两个人抱头痛哭一下就能搞定的。一个成功的“原谅”戏码,往往需要扎实的铺垫:伤害要明确,角色的挣扎要真实,原谅的动机要合理。它不应该是一蹴而就的“神迹”,而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内心蜕变过程。有时候,原谅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让自己从仇恨的泥沼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原谅不等于遗忘,也不代表所有责任都可以被免除。如果编剧能把这些微妙之处展现出来,让观众看到原谅背后的代价、思考和成长,那么这份“原谅”才真正有力量。当然,有时候,不原谅,也是一种真实和力量。
说到底,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娱乐产品,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荧屏上的“原谅”,既可以引发我们对人性、道德和情感的深刻思考,也可能因为处理不当而引发争议,甚至传递出一些模糊的价值观。作为观众,我们在享受剧情的同时,也拥有对剧中“三观”进行辨析和讨论的权利。而作为创作者,如何在“戏剧冲突”和“现实逻辑”之间找到平衡点,用更深刻、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去描绘“原谅”这一复杂情感,这绝对是个值得反复推敲的难题。所以,下次再看到“原谅”戏码,不妨跟着我一起来思考一下:这波原谅,你打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