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过去的那个我:一场关于成长的考古
回溯“原来的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有点手足无措的少年(或少女)。那时的我,可能对未来的规划像一张涂鸦地图,只有粗略的轮廓和几个闪着光标的终点,至于如何抵达,全凭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
那时候的我,最擅长的事情大概就是胡思乱想。躺在床上可以构思出一部史诗级的小说,下课十分钟能脑补出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至于实际行动?嗯,往往在第一步就因为“太麻烦了”而宣告失败。我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未完成的“伟大计划”,从学习一门新的外语到成为街舞达人,无一例外地都只停留在了“开个头”的阶段。现在回想,那时的我,简直是拖延症界的“明日之星”。
时尚品味更是“原来的我”一大亮点。我曾坚信,只有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衣服穿得越宽大越有型,才能彰显我独特的个性。现在看来,那简直是一场灾难。那些花花绿绿的T恤,破洞比布料还多的牛仔裤,以及那不知从何而来的自信,都让我现在想挖个地洞钻进去。好在,时光滤镜自带美化功能,那些“黑历史”如今也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
感情方面,“原来的我”更是天真得可爱。那时候,一部偶像剧就能让我对爱情产生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眼神就能脑补出一部八点档的狗血剧。为了一点小事,可以辗转反侧好几天,情绪随着对方的一举一动起起伏伏,活脱脱一个行走的“情绪传感器”。现在的我,看着那些年的自己,只能感叹一句:年轻真好,真有精力!
当然,“原来的我”也不全是“槽点”。那个我,有着无比旺盛的精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可以为了一个喜欢的爱好通宵达旦,可以为了朋友两肋插刀(虽然可能只是帮人写作业)。面对挫折,虽然会哭鼻子,但总能很快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往前冲。那种无畏和纯粹,是现在这个“经过社会毒打”的我,偶尔会怀念和渴望的。
从“原来的我”到“现在的我”,这中间是一段漫长而精彩的旅程。我学会了接受不完美,懂得了适时妥协,也明白了真正的成长不是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在保留自我本色的基础上,不断修剪枝叶,让自己成为更坚韧、更成熟的模样。所以,你好啊,过去的那个我,谢谢你,成就了今天的我。我们相逢于过去,却又各自奔赴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