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你是来折磨我的吧?我与“可恶”英文的相爱相杀日常》
话说,我与英文的恩怨情仇,那可真是“罄竹难书”。从小时候懵懵懂懂地背“apple”和“banana”,到中学时代被各种时态、从句、虚拟语气折磨得头昏脑涨,再到大学为了四六级、雅思托福而夜不能寐,英文就像一个紧箍咒,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它很重要,但它真的好难!
第一宗罪:单词记忆,永无止境的循环
还记得我第一次背单词的时候,那叫一个雄心壮志,恨不得一口气吞下整本词汇书。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今天背了abandon,明天就忘了ability;背了半天accommodation,转眼又和acquisition混淆。更别提那些“形似神不似”的单词,比如“desert”和“dessert”,一个“沙漠”一个“甜点”,稍不留神,就把自己送去了撒哈拉吃提拉米苏。这种背了忘,忘了背,周而复始的挣扎,简直是现代人的“薛西弗斯之石”!
第二宗罪:语法迷宫,迷失在各种规则里
比起单词,语法简直是英文世界的“潘多拉魔盒”。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完成时、各种虚拟语气……听着就让人脑细胞阵亡。为什么同样是“去”,有时候是go,有时候是went,有时候是gone?为什么一个动词后面可以跟to do,也可以跟doing,意思还不一样?每次做语法填空,我都感觉自己不是在考试,而是在玩一场没有地图的迷宫探险,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生怕踩到哪个“坑”。老师说“英语是一门逻辑严谨的语言”,我常常疑惑,它的逻辑是不是跟我不是一个次元的?
第三宗罪:口音与听力,听不懂,也说不清
如果说单词和语法是案头工作,那口语和听力就是现场直播的“灾难片”。看美剧不看字幕就两眼一抹黑,听新闻广播感觉每个词都认识,连起来却不知道在说什么。鼓起勇气想开口说两句,脑子里预设的完美句子一出口,就变成了“Chinglish”,发音不准,吞吞吐吐,还得担心对方听不懂。那种“明明很努力,却依然听不清/说不明”的挫败感,简直是直击灵魂的暴击!尤其当遇到印度英语、澳洲英语、爱尔兰英语,那感觉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后被它重重地关上。
第四宗罪:考试压力,噩梦般的考场综合症
对于广大学子和职场人来说,英文的“可恶”属性在各种考试中达到了顶峰。四六级、考研英语、雅思托福……分数就是一道道紧箍咒,卡住你的学业、限制你的未来。为了那几分阅读,为了那几道听力,我们熬夜刷题,苦练作文,甚至把听力材料听到烂熟于心。考试那天,坐在冰冷的考场里,面对着时间紧、任务重的试卷,那种紧张、焦虑、心跳加速的感觉,简直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考完出来,往往感觉自己又“虚”了一圈。
但话说回来,它又为何让人“又爱又恨”?
尽管英文如此“可恶”,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的强大与魅力。它如同打开新世界的一把钥匙。通过它,我们可以畅读原版小说,领略不同文化;我们可以无需字幕追剧看电影,直接感受原作魅力;我们可以查阅国际前沿资讯,获取最新知识;我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拓宽视野,结交朋友;甚至在职场上,一口流利的英文往往能为你打开更多的大门。它就像一个磨人的伴侣,让你抱怨不已,却又离不开它。
所以,面对这个“可恶的英文”,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继续带着这份爱恨交织的情绪,一点点地去攻克它。毕竟,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总有一些“小磨难”,让我们在克服之后,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更广阔的天地。下次再遇到英文拦路虎,不妨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带着一丝“嫌弃”但又“离不开”的表情,对它说一句:“你啊,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