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肃的“近况”:艺术人生,光辉永存

聊起闫肃老师,可能年轻的朋友会有些陌生,但只要你哼起那句“敢问路在何方”,或是耳边响起《红梅赞》的激昂旋律,你就会发现,这位名字或许不常提起的老人,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没错,他就是那个将无数经典词句谱写成歌,让无数英雄形象跃然舞台的艺术大师——闫肃。
一、他已“远去”,却又“近在”:时间的奇妙变奏
是的,如果我们要谈论闫肃老师的“近况”,首先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他老人家已于2015年10月25日驾鹤西去,享年86岁。肉体的消逝是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然而,艺术家的生命往往不止于此。对于像闫肃这样的巨匠而言,“近况”并非指他此刻在做什么,而是指他的作品、他的精神,以及他对我们这个时代和后世的影响,是否仍在继续发光发热。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近况”不仅活跃,而且是永恒的。他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继续参与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二、艺术成就:穿越时光的经典回响
闫肃老师的一生,是与共和国的艺术事业紧密相连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位词作家,更是剧作家、评论家,一位不折不扣的军旅艺术家。他的创作生涯跨越半个多世纪,作品如繁星般璀璨。
你可能不知道,那首荡气回肠的《敢问路在何方》,就是他的笔下生花;你可能不了解,歌剧《江姐》中那段经典的《红梅赞》,正是他的杰作。从《长城谣》到《我爱祖国的蓝天》,从歌剧《党的女儿》到京剧《红灯照》,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饱含对祖国的深情,对人民的热爱,对英雄的赞颂。他的作品不仅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常常让人在传唱中获得力量与启迪。这就是他的“近况”——他的作品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广播里,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歌声中。
三、精神遗产:一位艺术家的风骨与启迪
除了浩瀚的艺术作品,闫肃老师留下的还有他那令人敬仰的艺术风骨和高尚品格。他一生清廉,淡泊名利,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极致的纯粹。他常说:“艺术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这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他创作的真实写照。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他的谦逊、他的真诚、他对艺术的赤子之心,以及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创作精神,无疑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我们谈论起当代艺术家的品格,闫肃老师总是一个绕不开的标杆,这便是他最为宝贵的“近况”之一。
四、我们如何继续“更新”他的“近况”
那么,闫肃老师的“近况”未来还会怎样呢?答案就在我们手中。当我们重温他的经典作品,感受他文字的温度;当我们讲述他的故事,传承他的艺术精神;当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唱响那些充满正能量的歌曲时,我们就是在不断地“更新”着闫肃老师的“近况”。他未曾真正离去,只是化作了艺术的光芒,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所以,下一次当有人问起闫肃老师的“近况”时,我们可以微笑着告诉他:他很好,他的艺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