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中了举人,你考的究竟是哪场“全国大赛”?

你是不是也常常在古装剧里听到“某某书生中了举人”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厉害,但“中举”到底是个啥概念?是考了哪门子试,才能一跃成为让人羡慕的“举人老爷”呢?今天,我就来给你扒一扒这古代读书人的“升学之路”,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茅塞顿开!
中了举人,你考的究竟是哪场“全国大赛”?

说到“中举”,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这套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简直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顶配系统”,比我们现在的高考历史悠久得多,也复杂得多!它把天下读书人分成了好几个“等级”,想要步步高升,就得一层一层地“打怪升级”。

一、科举之路的“大三元”

整个科举考试体系,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把它分成三个主要的“关卡”,就像是游戏里的“初级、中级、高级”副本:

1. 乡试(省级考试): 考过了就是“举人”。

2. 会试(国家级考试): 考过了就是“贡士”。

3. 殿试(皇帝面试): 考过了就是“进士”。

看到了吗?“中举”就在这个“大三元”的第一关!

二、揭秘“中举”:考的是乡试!

没错!当你听说某人“中了举人”,那他就是顺利通过了乡试。乡试可不是随便哪个县城都能考的,它是在各省的省城举行的,三年一次,通常在每年的八月举行,又被称为“秋闱”。想想看,秋高气爽,正是读书人挥笔疾书的好时候啊!

那么,什么人有资格参加乡试呢?可不是谁都能来的!你首先得是“生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秀才这个身份,是你在县里、府里通过了层层选拔,才获得的“入场券”。所以,能走到乡试这一步的,本身就已经是很厉害的“学霸”了。

乡试的难度,那可不是开玩笑的。你想想,一个省的优秀秀才们齐聚一堂,竞争那少得可怜的几个名额,淘汰率高得吓人。古代可没有九年义务教育,识字的都算稀有动物了,能考到秀才已经算半个文化人了,而能中举的,更是凤毛麟角,堪称“省状元”级别的人物!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难度系数,可能比考清华北大还要高上那么几个档次!

三、中了举人,你的人生从此“开挂”!

为什么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想中举呢?因为一旦你“中举”了,可就不是简简单单地获得了一个文凭。你的身份、地位、待遇,那是立刻发生质的飞跃!

  • 免除赋役: 恭喜你,你家里的地可以少交甚至不交税了,也不用去服徭役(古代的无偿劳役)了。这在古代,可是实实在在的经济福利啊!
  • 社会地位尊崇: 见了官员可以不跪拜(特殊场合除外),拥有一定的特权。县官老爷看到你,也得客客气气地尊称一声“举人老爷”。走在路上,老百姓都得敬你三分。
  • 做官资格: 最重要的来了!中举之后,你就有资格被朝廷任命为一些中小官职,比如县令、教谕等。这可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和“晋升通道”啊!就算你一辈子没考上进士,也能靠着举人身份吃香喝辣,光宗耀祖。
  • 四、举人之后:冲刺进士!

    当然,对于那些心怀大志的举人来说,中举只是他们迈向人生巅峰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会继续努力,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如果成功,就变成了“贡士”。而贡士,最终还要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能成为真正的“进士”,那可是古代的最高学历,离宰相都只有一步之遥了!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古装剧里“张生中了举人”的桥段,你就知道啦:他不仅仅是考上了一个含金量超高的省级考试,更是迈入了古代社会上流阶层,成为一个拥有特权和光明前途的“人生赢家”!是不是觉得古代的考试也挺有意思的呢?

    标签:中举,乡试,科举制度,举人,秀才,贡士,进士,古代教育,考试,明清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