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2018高考成绩:那年夏天,“00后”的成人礼与一场数字狂欢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2018年的那个夏天。空气里弥漫着西瓜的甜味和毕业季的伤感,但对全国975万考生来说,更浓烈的是一种混杂着期待、恐惧与宿命感的紧张气息。当各省高考成绩查询通道陆续开启的那一刻,无数家庭的悲欢,一代人的未来,仿佛都被浓缩成屏幕上那一串小小的、却重若千钧的阿拉伯数字。这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成绩的公布,这是第一批“00后”集体走上人生十字路口的成人礼,也是一场席卷社交媒体的数字狂欢。
2018高考成绩:那年夏天,“00后”的成人礼与一场数字狂欢

## 一、那张“史上最难”的数学卷,你还记得吗?

谈及2018年的高考,许多考生至今“心有余悸”的,恐怕就是那张数学卷了。无论是全国I卷那道惊为天人的“维纳斯”断臂有多长,还是北京卷里那个让人“怀疑人生”的函数题,都让走出考场的同学们面如死灰,纷纷表示“考了个寂寞”。一时间,“2018高考数学”喜提热搜榜首,各种段子和表情包齐飞,考生们用自嘲和幽默消解着内心的崩溃。这与其说是一场灾难,不如说是一次公平的“降维打击”——当我不会做的时候,看到大家都不会做,心里也就平衡了。最终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高分段神仙打架依旧激烈,但整体分数线的划定,也充分考虑了这只“拦路虎”的威力,算是有惊无险。

## 二、分数线:看不见却又最残酷的“楚河汉界”

高考的江湖,从来不是看你的绝对分数有多高,而是看你在一省之内的排名有多靠前。决定这一切的,就是那条冷冰冰却又至关重要的“分数线”。2018年,和往年一样,各省的分数线再次上演了“魔幻现实主义”。

我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守在电脑前,颤抖着刷新页面的考生们。当“一本线”(重点本科批次线)公布时,几家欢喜几家愁。河南、山东这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可能需要考出让其他地区考生“仰望”的分数,才能勉强够到一本的门槛;而在北京、上海等地,分数线则显得“亲民”许多。这种地域差异带来的不公与讨论,每年都会成为舆论的焦点,2018年也不例外。它像一道无形的墙,划分了不同地域考生的命运轨迹,也催生了无数关于“高考移民”和教育公平的深刻思考。

## 三、学神的世界:仰望“高考状元”的正确姿势

在普遍的“哀嚎”声中,总有那么一群“天选之子”,他们就是传说中的“高考状元”。2018年的状元们同样星光熠熠,并且更具“00后”的时代特色。比如河北的“双料状元”孙浩宁,不仅总分高达734分,数学更是拿下了满分,让无数被数学折磨的考生流下了羡慕的泪水;还有来自湖北的学霸,以一篇文采斐然的文言文作文惊艳了阅卷老师,被誉为“现代陶渊明”。

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迅速占领了媒体头条,他们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甚至连书单都被网友们一一扒出。我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围观”学神,一边又在心里默默感慨: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之间的差距还大。但这种仰望并非全是嫉妒,更多的是一种激励和对知识的纯粹敬佩。

## 四、查分“众生相”:一场服务器与心脏的极限拉扯

如果说高考是上半场,那么查分就是最刺激的下半场。2018年,智能手机已经全面普及,查分的主战场也从电脑端转移到了移动端。然而,技术进步了,传统艺能不能丢——各省的查分系统,总要在关键时刻“崩溃”一下,以示对这场盛事的尊重。

那几天的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各种直播式的查分“众生相”:有因为网页加载不出来而疯狂跺脚的,有看到分数后喜极而泣、拥抱父母的,有默默关掉页面、假装无事发生的,当然,还有那些考出超高分后,在朋友圈里低调“凡尔赛”的。这一系列行为艺术,共同构成了一幅属于2018届考生的、生动而真实的人生浮世绘。它告诉我们,无论结果如何,那种全家总动员、心提到嗓子眼的独特体验,都将是青春记忆里不可磨灭的一笔。

回望2018,那串决定命运的数字,如今或许已在记忆中模糊。当年为之奋斗、哭过笑过的少年们,如今已大学毕业,步入了更广阔的社会。高考成绩,终究只是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它很重要,但远非全部。真正宝贵的,是那段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日子,和那个夏天里,我们共同经历的紧张与释然。

标签:高考,2018,分数线,高考状元,00后,志愿填报,年轻生活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