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大脑“重启”术:聊聊那个让诺贝尔奖蒙羞的叶切断术

你看过《飞越疯人院》或者《禁闭岛》吗?是不是对电影里那种直接“修理”大脑,让狂躁病人瞬间“安静”下来的手术印象深刻?你可能以为这只是编剧脑洞大开的惊悚情节,但我要告诉你,这玩意儿不仅真实存在过,还曾被誉为“医学奇迹”,甚至它的发明者还因此拿了个诺贝尔奖。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在医学史上画下浓重一笔,既疯狂又令人唏嘘的手术——额叶切断术(Lobotomy)。
大脑“重启”术:聊聊那个让诺贝尔奖蒙羞的叶切断术

一、一个“天才”的设想:切掉烦恼,收获安静?

故事得从上世纪30年代说起。那会儿,精神病院基本就是“人间地狱”的代名词,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的方法,除了拘禁、电击、胰岛素休克疗法,就没别的招了,效果嘛……你懂的。医生们束手无策,病人和家属更是痛苦万分。

就在这时,葡萄牙神经科医生安东尼奥·莫尼兹(António Egas Moniz)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观察到,大脑的额叶似乎是人类产生复杂情感和“胡思乱想”的源头。他寻思着,既然这些精神疾病的核心是思维和情感的“线路”出了问题,那我直接把这部分线路剪断,是不是就能“一劳永逸”了?

说白了,他的逻辑就像:手机App老是闪退、卡顿,怎么办?卸载太麻烦,干脆把CPU里负责运行这部分程序的晶体管给撬了!简单粗暴,但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于是,1935年,第一例额叶切断术诞生了。医生在病人颅骨上钻两个孔,然后伸进去一个特制的“小刀”,搅动几下,切断额叶与大脑其他部分的连接。手术“成功”了——病人确实不再狂躁,变得异常温顺。

二、冰锥与铁锤:一场席卷美国的“流水线”手术

莫尼兹的方法虽然开创了先河,但毕竟需要开颅,太麻烦。真正让这项手术“发扬光大”并走向失控的,是美国医生沃尔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

弗里曼是个十足的“实践派”和“营销鬼才”。他嫌钻孔太慢,发明了一种更高效、更惊悚的方法——“冰锥疗法”。他发现,眼眶上方的骨头很薄,于是他直接用一把外形酷似冰锥的锥子,从病人的眼眶上方刺入,用小锤子“duang duang”几下敲进颅骨,然后像搅咖啡一样转动几下,切断神经纤维。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甚至不需要标准的手术室,在诊所办公室就能完成。

为了推广他的“伟大发明”,弗里曼开着一辆被称为“叶切断术移动车”(Lobotomobile)的旅行车,在美国各地巡回表演。他两手各持一把冰锥,可以同时为两个病人进行手术,场面极具戏剧性。他声称这种手术能治愈从精神分裂到抑郁症,再到儿童多动症的各种问题。在那个药物匮乏的年代,无数绝望的家庭将他奉为神明。据统计,仅弗里曼一人,就亲手操刀了约3500例此类手术。其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就是肯尼迪总统的妹妹罗斯玛丽·肯尼迪,手术后她的智力永远停留在了幼儿水平。

三、从诺奖到禁术: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1949年,莫尼兹因“发明”叶切断术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无疑将该手术推向了声望的顶峰。然而,“奇迹”的B面,是无数被摧毁的人生。

手术的“疗效”到底是什么?病人确实变得安静、顺从了,但他们也失去了喜怒哀哀,失去了创造力、判断力和自我意识。他们不再是“他们自己”,变成了一个个徒有躯壳的“行尸走肉”,生活无法自理,情感淡漠。所谓的“治愈”,其实是以摧毁一个人的人格为代价,换取护理上的便利。

随着50年代第一种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的出现,人们终于有了一个更人道的选择。医学界和公众也开始反思叶切断术的伦理问题。这个曾经被捧上神坛的手术,最终被定性为野蛮、残忍的医疗行为,并被大多数国家禁止。那个曾让无数人疯狂的诺贝尔奖,也成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奖项之一。

叶切断术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无知、狂热与绝望。它提醒我们,医学的进步不仅在于技术的精进,更在于对生命和人性的敬畏。毕竟,治愈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让他们彻底消失。

标签:叶切断术,精神外科,沃尔特·弗里曼,额叶,医学史,伦理,飞越疯人院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