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珊的“消失术”:当“核酸女王”试图按下删除键
## 一、横空出世的“核酸女王”
要说张珊珊这个名字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响彻大江南北的,我们得先把时间调回到那个“三天一检,七天一续”的特殊时期。那时候,核酸检测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第四餐,而就在大家对捅喉咙习以为常又略带怨气的时候,有心的网友们拿着放大镜,在天眼查和企查查等商业查询工具里“考古”,结果挖出了一个惊人的“商业帝国”。
他们发现,一家名为“核子华曦”的基因科技公司及其关联机构,在全国各地以惊人的速度注册了几十家医学检验实验室,而这些公司的监事一栏,频繁出现同一个名字——张珊珊。一夜之间,“张珊珊”从一个普通的名字,变成了全网热议的符号。网友们给她戴上了“核酸女王”的桂冠,这顶帽子里,杂糅着公众对于核酸检测产业背后资本运作的疑虑、对疫情财的普遍反感,以及对自己被支配的日常的一丝黑色幽默。
坦白说,在商言商,快速扩张业务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扩张发生在一个极其敏感的时期,并且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自由出行都息息相关。这就好比,你发现全城唯一的连锁超市,老板都是同一个人的小姨子,而你还必须每天去那里打卡消费,心里难免会犯嘀咕。张珊珊和她背后的“核子系”,就这样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二、史上最经典的“公关自爆”
面对排山倒海的舆论,张珊珊和她的公司选择了正面“硬刚”——不过,方式有点特别。他们没有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也没有发布详细的报告自证清白,而是选择了向多家发布相关信息的媒体、自媒体发去了律师函或删帖请求。
这个操作,简直就是把一勺滚油浇进了已经沸腾的舆论大锅里。在我看来,这堪称是“斯特莱斯效应”的教科书级案例。所谓“斯特莱斯效应”,就是指当你想隐藏或删除某个信息时,你的这个行为本身,反而会引起更多人对这件事的关注,导致信息被更广泛地传播。
原本,关于张珊珊的讨论,可能还停留在“她是谁?”“她和这些公司什么关系?”的层面。但当“张珊珊要求媒体删除信息”这个新闻一出来,性质就变了。公众的解读立刻升级为:“看!他们急了!”“这里面果然有事!”“不仅想挣我们的钱,还想堵我们的嘴!”
这种试图通过强势手段抹去负面信息的行为,在数字时代无异于一场豪赌,而且十赌九输。它不仅没能让信息消失,反而为自己的负面形象又添上了一笔“傲慢”和“试图掩盖”的重彩。这就像一个喜剧演员在台上讲了个烂笑话,观众没笑,他却指着观众说:“你们必须笑,而且要把刚才没笑的记忆删掉!”结果可想而知,大家笑得更厉害了,只不过笑的不再是那个笑话,而是这个演员本身。
## 三、删得掉的文章,删不掉的记忆
这场风波的最终结局,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即使某些文章或帖子被成功删除,但由张珊珊这个名字所引发的集体情绪和“数字记忆”,却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互联网上。
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了几点深刻的启示:
首先,在信息高度透明化的今天,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意识空前高涨。任何试图通过资本或权力压制舆论的做法,都极易引发反弹。与其花钱删帖,不如花时间做好沟通和解释。
其次,企业的声誉管理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活。它需要的不是“删除”键,而是真诚。当危机来临时,捂住耳朵假装听不见,或者捂住别人的嘴不让说,都是最愚蠢的策略。
最后,张珊珊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现象级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她个人,更是因为它触动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心中最敏感的一根弦。它是一个缩影,反映了公众对于特定时期社会资源分配、商业伦理和信息透明度的复杂情感。因此,当她试图删除与自己相关的报道时,在很多人看来,这无异于想单方面删除一段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五味杂陈的集体记忆。
所以,你看,在互联网的海洋里,想让一段记忆彻底“蒸发”是几乎不可能的。有时候你越是想让它消失,它就越会变成一座灯塔,吸引着更多好奇的船只前来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