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花的“十八相送”:一场看破不说破的千年情缘,怎一个“绝”字了得!
越剧,这门以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为底蕴的艺术,向来不乏打动人心的故事,而《梁山伯与祝英台》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它不光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更是越剧舞台上的“镇团之宝”。剧中的每个选段都耳熟能详,但要说哪一段最让人心痒痒、最能把观众急得恨不得替梁山伯点破祝英台的心思,那非“十八相送”莫属了。
作为一位戏曲爱好者,每每提到“十八相送”,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吴凤花老师的身影。她可是越剧界响当当的“范派”小生传人,以饰演男性角色(俗称“反串”)见长。她的梁山伯,可不是简单地模仿男性,而是将范瑞娟老师创立的范派艺术精髓——那种含蓄、内敛、书卷气十足的儒雅风范,演绎得淋漓尽致,简直是“形神兼备”的典范!
“十八相送”讲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情谊深厚。祝英台学成回家,梁山伯一路送了十八里。可怜的梁兄啊,你眼前这位朝夕相处的“贤弟”,早就芳心暗许,一路借景生情,各种明示暗示,甚至把鸳鸯、凤凰、柳丝、蝴蝶都搬出来做比喻,就差没直接说“我就是女的,我喜欢你啦!” 可咱们的梁山伯呢?这位饱读诗书的大才子,愣是“榆木脑袋不开窍”,把祝英台的所有暗示都往兄弟情谊上靠,急得观众恨不得冲上台去,摇醒他:“梁兄啊梁兄,你的眼力见儿呢?”
而吴凤花老师演绎的梁山伯,正是将这份“呆萌”与真挚表现到了极致。我看过无数遍她的“十八相送”——她的唱腔,时而醇厚内敛,时而充满对友人的不舍,但始终带着一股书生的纯真和一点点傻气。她的身段,没有过多的花哨,一举手一投足都透着梁山伯的温文尔雅,那种带着几分腼腆的学者风范。尤其是在祝英台那些充满暗示的唱段之后,她扮演的梁山伯常常只是略带疑惑地挠挠头,或是憨厚地一笑,再唱出自己完全误解了的“兄弟情深”,那种反差萌啊,简直能把人逗乐,又心疼得直跺脚。
最让我佩服的是,吴凤花老师在表现梁山伯的“呆”时,并非一味地傻气,而是在这份“呆”中,又透着一股骨子里的善良与真诚。他并非冷漠无情,而是沉浸在对学问的钻研和对朋友的信任中,所以才没能发现近在咫尺的爱情。她的表演让观众理解了梁山伯,甚至爱上了他的这份“不开窍”。那份纯粹的友情,与祝英台隐忍的爱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既有青春的悸动,又有命运的无奈。
可以说,吴凤花老师的“十八相送”,不仅仅是唱了一段戏,她更是赋予了梁山伯这个角色鲜活的生命力。她的梁山伯,让我们看到了古典文学人物在舞台上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对越剧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眷恋。每一次欣赏,我都能从中感受到新的情感共鸣,体会到传统戏曲的无尽魅力。这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洗涤。所以,如果你还没看过吴凤花老师的“十八相送”,我真心推荐你去感受一下,保证你也会被这位“呆萌”又深情的梁兄迷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