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黄瓜做成了我吃不起的样子

曾几何时,黄瓜于我而言,是夏日傍晚饭桌上的一盘拍黄瓜,是深夜撸串时解腻的清口小菜,更是囊中羞涩时敷在脸上的“天然补水面膜”。它朴实、清脆、便宜。但不知从何时起,它摇身一变,穿上了“高定”的礼服,出入于我无法企及的场合,周身散发着一种“你高攀不起”的气息。
黄瓜做成了我吃不起的样子

最初,我发现这种变化是在一些高级餐厅的菜单上。在那里,黄瓜不再叫黄瓜,它有了许多令人费解的艺名。比如,“低温慢煮黄瓜配鱼子酱”、“青瓜分子泡沫佐北海道扇贝”,或者“解构主义黄瓜冷汤”。你看,它不再是一根可以被我粗暴拍扁的蔬菜,而是需要被小心翼翼“解构”和“重组”的艺术品。它被切成薄如蝉翼的片,卷成精巧的卷,打成细腻的泡沫,甚至被液氮冻成一缕仙气。一盘菜里,黄瓜的总量可能还不到四分之一根,价格却足够我买下一整箱黄瓜。在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我和黄瓜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厚的“知识壁垒”和“消费壁垒”。

紧接着,这股风潮蔓延到了护肤美妆界。我记忆中,黄瓜护肤的极限就是切两片往眼睛上一盖,主打一个心诚则灵。但现在,美妆博主们手里的黄瓜产品,全是我看不懂的样子。它们被装在精致的磨砂瓶里,拥有“小黄瓜活性萃取精华”、“青瓜多肽保湿因子”等听起来就很贵的成分。宣传语告诉你,这不是普通的黄瓜,而是来自“阿尔卑斯山南麓有机农场”,在“凌晨四点带露采摘”,经过“超临界CO₂萃取技术”提炼而成。一瓶30毫升的精华,价格足以让我实现“拍黄瓜自由”一整个夏天。我默默放下了手中准备切片的黄瓜,感觉自己的护肤方式原始得像山顶洞人。

当然,社交媒体是这股“黄瓜升级”浪潮的最大推手。在各类生活方式博主的镜头下,吃黄瓜成了一种表演。他们用的不是普通的菜刀,而是专门的刨丝器、切片器;盛放的不是普通的白瓷碗,而是北欧小众设计师的手工陶盘。一杯简单的黄瓜柠檬水,也要放在落地窗前,配上精心摆放的杂志和慵懒的背景音乐,才能发到社交网络上,配文“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小确幸”。仿佛没有这一整套流程,黄瓜就失去了它的灵魂。这种被“精致主义”包装过的黄瓜,吃的早已不是黄瓜本身,而是一种经过精心策划和筛选的、可供展示的“理想生活”标签。

说到底,黄瓜本身并没有变,它依然是那个清脆爽口的普通蔬菜。变的,是我们在消费主义浪潮中不断被塑造和拔高的欲望。当万物皆可“升级”,万物皆可“网红”,一个简单的物品就被赋予了过多的符号意义——品味、格调、财力,甚至是身份认同。这根“我吃不起的黄瓜”,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一个渴望通过消费来定义自我、却又时常感到被潮流抛弃的普通人。

所以,我决定和解了。当我再次走进菜市场,看到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形态各异的黄瓜时,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我买了两根,回家,洗净,用刀背“啪”地一声拍扁,蒜末、陈醋、生抽、香油一拌,清脆爽口。嗯,这才是属于我的、踏踏实实的、吃得起的黄瓜味道。

标签:消费升级,网红经济,精致主义,身份认同,社交媒体,内卷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