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包青天,流水的翻拍剧:聊聊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新包青天》
要说《新包青天》,咱们得先给一个“参照物”,那就是1993年台湾华视那部石破天惊的236集超长待机版《包青天》。这部由金超群、何家劲、范鸿轩组成的“铁三角”主演的剧集,简直是现象级的存在,它不仅定义了包公、展昭和公孙策的荧幕形象,也为后来者立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标杆。所以,后来许多打着“新”旗号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在向它致敬,或是试图挑战。
第一站:根正苗红的“新”——1995年香港亚视版《新包青天》
咱们聊的第一个《新包青天》,可以说是血统最纯正的“续作”。93版火了之后,“铁三角”因为一些合作上的变故,集体“跳槽”到了香港亚洲电视台(ATV)。于是,ATV趁热打铁,在1995年推出了这部《新包青天》。
从阵容上看,这简直就是“原班人马,高清重制”。金超群还是那个声如洪钟的包大人,何家劲的展昭依旧是红衣胜火、仗剑天涯的少年郎,范鸿轩的公孙策也还是那个智计无双的师爷。要说“新”在哪里?首先是制作更精良了,毕竟财大气粗的香港电视台在服化道和场景上投入了更多。其次,剧情单元也请来了当时香港一线的明星加盟,比如吕良伟、万绮雯、米雪等,星光熠熠。对我来说,看这部剧的感觉就像是你最喜欢的乐队换了个厂牌,出的新专辑编曲更华丽了,但那味儿,还是那个熟悉的味儿!它延续了经典,也满足了我们这些粉丝“再来亿集”的愿望。
第二站:包大人的“个人宇宙”——2008年后的金超群系列
时间快进到21世纪,你以为包大人退休了?不,他只是在积攒法力。金超群老师对包公这个角色爱得深沉,誓言要演到演不动为止。从2008年的《包青天之七侠五义》开始,他再度集结了“铁三角”(虽然中间展昭有过换角,但后来何家劲还是回归了),开启了包青天的“高清宇宙”时代。
这一系列的《新包青天》,包括《碧血丹心》《开封奇案》等,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升级。特效更多了,打斗场面设计也更花哨了。展昭的“飞檐走壁”终于不再是简单的钢丝威亚,而是有了电脑特技的加持。剧情上,它们更注重将经典公案与“七侠五义”的江湖恩怨结合起来,武侠元素被大大强化。不过,看着屏幕里明显有了岁月痕迹的“铁三角”,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一丝丝“爷青回”的伤感。他们就像一位老朋友,虽然久未谋面,但一开口,那份正义凛然的感觉瞬间就回来了。
第三站:“颜值即正义?”——偶像化浪潮下的《新包青天》
随着影视圈审美的变化,连包大人也没能“幸免”于偶像化的浪潮。近些年,内地也推出了好几版《新包青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启用年轻演员来挑大梁。
比如某一部剧里,包拯不再是那个不苟言笑的中年胖大叔,而是一个初出茅庐、才华横溢的清瘦书生,甚至还给他安排了复杂的感情线。展昭呢,更是朝着“古装男神”的方向一路狂奔。这样的改编,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这种做法好比给一碗经典的红烧肉里加了芝士和沙拉酱,喜欢的人觉得是口味创新,吃出了新意;不喜欢的人则觉得它“背叛”了传统,失去了灵魂。从我的角度看,这种尝试本身无可厚非,毕竟每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解读。只是,当包公的探案推理被儿女情长喧宾夺主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当初迷恋的,究竟是包青天这个人,还是他所代表的那份不掺任何杂质、对公平正义的极致追求?
结语:为什么我们永远需要包青天?
从90年代到今天,《新包青天》换了一茬又一茬,演员的年龄在变,拍摄的技术在变,故事的侧重点也在变。但无论怎么变,它的内核始终没变——那就是普通人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朴素信仰。
包青天就像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精神寄托。在我们遇到不公、感到迷茫时,他那句“王朝马汉,给本府铡了!”,总能给我们带来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和无穷的力量。所以,无论未来还会出现多少个版本的《新包青天》,只要这份对正义的渴望还在,这位黑脸青天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