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域生活馆

方大集团:那个用“现金墙”和“买买买”震惊商界的神秘巨头

你可能没听说过方大集团,但你很可能见过那张火遍全网的“现金墙”照片——成堆的百元大钞垒成一座小山,员工们排着队,喜气洋洋地领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终奖。又或者,你乘坐过海南航空的飞机,却不知道这家曾经濒临破产的航空巨头,如今的“掌舵人”正是方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家行事风格“简单粗暴”、背景却又深不可测的民营企业的神秘面纱。
方大集团:那个用“现金墙”和“买买买”震惊商界的神秘巨头

## 一、方大究竟是何方神圣?

要聊方大,得先从它的掌门人方威说起。这位堪称中国最低调的富豪之一,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网上连一张清晰的正面照都很难找到,江湖人称“神秘的方威”。而他一手缔造的方大集团,却是一家横跨炭素、钢铁、医药、商业四大板块,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亿的实体产业巨头。

可以这么理解,方大集团的主业听起来都特别“硬核”。比如它的炭素产业,是全球最大的炭素制品生产供应基地,你在电炉里炼钢用的电极,很可能就来自方大。它的钢铁板块,通过一系列“蛇吞象”式的并购,已经成为国内钢铁行业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此外,我们熟悉的东北制药,生产VC银翘片、去痛片的老牌药企,也在它的麾下。简单来说,方大集团就是一家深耕实体经济的“重工业”玩家。

## 二、“国企收割机”的扫货清单

方大集团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它那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并购艺术”。它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拯救国企专业户”的奋斗史。

想象一下,一家濒临倒闭、员工工资都发不出的老国企,在方大接手后,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扭亏为盈,甚至利润暴增。它是怎么做到的呢?方大的“魔法”其实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三板斧:

1. 管理动大刀: 引入高度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打破国企的“铁饭碗”,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

2. 成本抠到家: 极致的成本控制,从一颗螺丝钉到一度电,都要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

3. 激励给到爆: 这就是著名的“现金墙”文化的由来。方大坚信“高压之下必有勇夫,重赏之下同样如此”。只要你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公司就敢用真金白银给你最直接的回报,而且是现金!

从南昌钢铁到萍乡钢铁,再到东北制药,方大用这一套组合拳,盘活了一个又一个陷入困境的国有资产,也让自己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 三、从钢铁厂到万米高空:拿下海航的史诗级操作

如果说之前的并购只是让方大在业内闻名,那么拿下海南航空,则让它彻底“破圈”,震惊了整个中国商界。

2021年,曾经的明星企业海南航空深陷债务危机,走到了破产重整的十字路口。当所有人都以为会是某个航空业巨头或金融大鳄来接盘时,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竟然是搞钢铁和炭素的方大集团。一个“炼钢的”要去“开飞机”,这跨界跨得有点大,当时几乎没人看好。

但方大就是这么干了。它不仅成功入主,还带来了自己的管理哲学。一方面,迅速稳定人心,恢复运营;另一方面,将那套“抠成本、强激励”的文化也带进了航空业。比如,给飞行员、乘务员等一线员工涨薪,同时又在管理和采购上精打细算。事实证明,这套打法在航空业同样奏效。如今,新海航正在逐步走出泥潭,重回正轨。

## 四、“现金墙”文化:简单、粗暴,但有效

最后,我们必须再聊聊方大的“现金墙”。这不仅仅是一种发奖金的方式,更是一种企业文化的极致体现。

每年春节前,在方大旗下盈利好的子公司里,用一捆捆百元大钞垒成“墙”,然后现场发给员工,已经成了一个保留节目和超级“网红”事件。这种场面,视觉冲击力极强,传递的信息也极其明确:跟着我干,有钱赚!

忘掉那些复杂的股权激励和画大饼的期权吧,方大哲学就是这么朴素:员工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企业就必须让员工共享成果,而且是用最直接、最能激发幸福感的方式。这种“简单粗暴”的激励,不仅让员工干劲十足,也成了方大最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总而言之,方大集团就像一个商界中的“非典型”选手。它不玩互联网,不碰虚拟经济,就一门心思扎在重工业和实体产业里;它的掌门人神秘低调,但行事风格却高举高打,霸气十足;它的文化看起来有些“土”,却总能创造出惊人的效益。它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传统产业的传奇故事。

标签:方大集团,方威,企业并购,海南航空,现金墙,国企改制,实体经济

兴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