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道士下山”,道教是“躺枪”还是“躺赢”?——从电影争议看传统文化传播的N种姿势

我一直觉得,电影这东西,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能把一个故事讲得天花乱坠,也能把一个形象塑造成千姿百态。而当这故事和形象,触及到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时候,那火花可就大了去了。咱们今天就以《道士下山》为例,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
一、一个道士下山,为何能掀起千层浪?
《道士下山》这部电影,改编自徐皓峰的小说,由大导演陈凯歌执导,明星云集,视觉效果也是下了血本。故事讲的是小道士何安下奉师命下山,卷入尘世恩怨情仇的奇遇。按理说,一个武侠奇幻片,大家看看热闹也就算了。可问题偏偏出在“道士”这个身份上。
影片中的一些人物,比如那个被何安下当成“神仙”的师父,最后却为了名利和情欲纠葛,甚至做出一些与传统道家清心寡欲、出尘脱俗形象大相径庭的事情。再比如,影片里一些情节设定,如道士间的勾心斗角、世俗欲望的展现,让一些观众和道教人士感觉,这哪是得道高人,这简直是凡夫俗子披了身道袍,而且还是“恶人”那一挂的!这一下子,大家就不乐意了。
二、是艺术创作的自由,还是对信仰的冒犯?
“丑化道教”这个指责,可不是闹着玩的。咱们都知道,道教作为中华本土的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教义讲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齐物抱一”,强调修身养性、慈悲济世。而电影里的一些刻画,在部分人看来,简直是把这些庄严的教义踩在了脚下,把神圣的形象拉入了泥潭。
当然,导演和创作团队可能会说,这是艺术创作的自由,是对人性的探索,是对传统武侠的解构,不应该被简单地扣上“丑化”的帽子。他们描绘的也许是“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挣扎,通过道士这个符号来探讨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毕竟,电影不是纪录片,它有其虚构和夸张的成分。
但问题在于,当艺术作品触及到公众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特别是带有信仰色彩的符号时,它就不仅仅是创作者个人的表达了,它还承担了一部分社会责任。对于很多人来说,道士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道教的代表。如果这个代表在银幕上呈现出负面甚至扭曲的形象,就很容易引起不适和反感,甚至被视为对整个群体的侮辱。
三、传统文化如何走入现代荧屏?——平衡的艺术
《道士下山》的争议,其实也给我们抛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现代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该如何与大众流行文化互动?
1. 了解与尊重是前提: 创作者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时,是不是应该做更深入的考证和理解?至少要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或者过于随意地篡改其核心精神。尊重,不是要你歌功颂德,而是要你了解其底线和敏感区。
2. 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 艺术创作固然需要自由的空间,但这种自由并非没有边界。尤其当作品可能对某个群体造成误解或伤害时,创作者应该审慎。这种平衡,需要智慧,也需要担当。
3. 开放与对话: 对于被改编的文化或宗教群体来说,一味地指责和抵制,可能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或许可以尝试更积极地与创作者沟通,表达自己的声音,参与到对作品的解读中去,甚至可以考虑主动与媒体合作,以更符合时代语境的方式来传播和解释自己的文化。
4. 观众的辨别能力: 作为观众,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电影是艺术作品,它有其虚构性。我们应该能够区分电影里的艺术形象与现实中的文化实体,不把电影当成唯一的知识来源。
最终,这场“道士下山”引发的争议,或许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谁对谁错”的答案。但它至少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在文化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提醒着我们,每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碰撞,都是一次对话,一次磨合,也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机会。所以,这到底是道教的“躺枪”?我看,更像是一次“躺着被关注”,甚至是一次促使自身和公众反思传统文化传播的“躺赢”吧!